【第二十章 白色艦隊游環球耀武揚威,青年頑童為改革搖旗吶喊】
1898年,當美國和西班牙作戰時,它已是世界上最富裕和在工業上最強大的國
家,伴隨著二十世紀的來臨,美國更是進入了一個飛躍發展的黃金時期。且不說舉
世聞名的兩大金融帝國——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集團,光是提起美李石油公司、美
國制糖公司、美國煙草公司、美國鋼鐵公司、國際商船公司、國際收割機公司、通
用電氣公司以及紐約第一國民銀行、花旗銀行。
紐約大保險公司、漢諾威國民銀行等一連串響噹噹的名字,全世界任何國家、
任何企業都難以望其項背而甘拜下風。1899年,美國所有的金融機構全部財產只有
90億美元,僅僅幾年之間,便增加到了200 億美元。與此同時,隨著美國工業品和
資本的出口迅速發展,標誌著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支配地位的日子已經到來。
如此龐大的財富,如此充實的國力,自然為美國統治階級平添了不少唯我獨尊
的感覺。1905年3 月4 日,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正式的就職演說中強調:「我們
已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這一事實迫使我們在與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交往時,我們的
所作所為必須與一個負有這類責任的民族相稱。……我們在極其審慎地避免傷害他
人的同時,必須同樣地堅持自己不受傷害。我們希望和
平,但我們希望的是公正的和平,正義的和平。「
作為前海軍部次長,羅斯福把對海軍和海洋的厚愛也帶進了白宮。對於國際事
務,他也比以往任何一位總統具有更高的熱情和活動能力。這兩個條件集中到一起,
就注定了他必然通過建設海軍來提高美國的實力和在國際上的威望。
備受國人尊敬的馬漢上校一直是羅斯福的私人好友兼戰略顧問,他那層出不窮
的理論成果足以使總統堅信:美國既然有驕人的財富和力量,就應該在國際大舞台
上發揮相應的作用和影響。
這就是說,美國必須奉行擴張政策,與遠東的貿易必須增加,對中國必須堅持
門戶開放政策。為美利堅新帝國溝通兩洋之間的交通運輸著想,必須在中美洲開鑿
一條運河。而作為上述一切的基石,必然是要求擁有一支能在上述遼闊水域發揮其
影響的強大的海軍。
因此,羅斯福上任後給國會的第一份咨文中,就要求國民注意美國需要有一個
強大的海軍。他認為,沒有任何一項單獨的政策「比這一點對美國將來的榮譽和物
質福利更為重要」。他說:「在美國面前有兩種選擇,或者是建立並保持一支充分
強大的海軍;或者是自甘落後,處於次要地位。這不僅在政治上、貿易上是如此,
在整個國際事務中都是如此。」之後,他幾乎是逢人便講,遇會就說,大談特談發
展海軍的道理及其重要性。而且只要是海軍的事情,不論大小,他都熱心參與,甚
至連海軍學校為約翰。瓊斯舉行喪禮這類的瑣事,他也親自過問、一抓到底。
羅斯福的種種苦心和努力很快得到了回報。在他執政期間,國會每年至少批准
建造1 艘戰列艦,其中1903年批准建造了3 艘。到1907年美國海軍的戰列艦已達到
20艘。根據馬漢的建議,這些戰艦不再分散到世界各地駐屯,而是集中起來編成兩
支艦隊:一支是大西洋艦隊,主要由8 艘戰列艦組成;另一支是太平洋艦隊,主要
由3 艘戰列艦組成。3 年後,原來的歐洲及南大
西洋分艦隊撤銷,其艦船並入新組建的大西洋艦隊。亞洲分艦隊仍然保留,但
數量逐年減少,只剩下幾艘巡洋艦和少量淺水炮艦在中國內河執行任務。上述舉措,
標誌著美國海軍戰略思想的大改變,百年來那種只注重海岸防禦和依賴貿易掠奪部
打海上游擊戰的概念已被「大編隊」、「大海軍」這些嶄新的理論取而代之。
就實力而言,美國海軍此時僅排於英國皇家海軍和德國公海艦隊之後,位居世
界第三。
有了新艦船、新裝備,人員的素質問題隨之凸現出來。因為日趨複雜的現代化
裝備,使得挑選水兵不再像過去那樣單憑身高力大,而是首先要看其聰明才智。正
如一位海軍將領所說:「現在一個水兵應該知道的東西比40年前一個上尉軍官應該
知道的還要多。」但是,長期以來美國海軍那微薄的薪金和艱苦的生活條件對那些
具備真才實學的熟練水手們實在沒有多少吸引力。這一點,羅斯福當然是看在眼裡,
急在心上。他說:「建立具有相當規模的海軍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質量
和效能上應當能和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海軍相比而毫不遜色。」他一再強調:「要達
到這一點,唯一的途徑是對官兵進行高標準、嚴要求的訓練。」
因此,羅斯福決心首先從改善待遇入手,一舉提高海軍的公眾形象。在他的要
求和督促下,水兵的生活逐漸變得舒適、愜意起來。新鮮的肉類、蔬菜、牛奶、水
果和雞蛋取代了鹹肉、硬得難於入口的餅乾等傳統食品。土兵們的日常生活有了較
多的自由,娛樂機會也增多了。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參加海軍,各地都專門設立
募兵站,並響亮地打出「參加海軍,看看世界」的招兵廣告。至於部隊的薪金水平,
更是水漲船高,與往昔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進一步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羅斯福指示擴大海軍學校招生名額。同時,毫
不留情地命令一大批上了年紀的軍官退休,為青年軍官騰出位置,並強調提升的標
準是擇優錄用,而不是論資
排輩。
對於現代海軍一日不可或缺的技術人員,羅斯福同樣十分重視。以前,輪機部
門軍官的地位問題一直是海軍界爭論不休的老大難問題,到了羅斯福手裡,這個難
題才得以解決。因為由他主持起草的「人事法規」明文規定:輪機部門的軍官與其
他戰位的軍官擁有同等的權利和地位。與此同時,他還下令海軍設立自己的技工學
校,培訓造船、維修工匠,從而一舉解除了海軍在招聘熟練工匠時競爭不過工業界
所引起的種種後顧之憂和燃眉之急。
經過一番雷厲風行、大刀闊斧的整頓,美國海軍果然變得井然有序,煥然一新,
無論是實力還是士氣都令人刮目相看。面對國際上的驚歎讚美之語和海軍內部的一
片感激擁戴之聲,羅斯福不由得喜上眉梢,樂不可支。從此,他在國際事務中說話
的底氣更足,態度更為強硬,他的那句名言「手持大律而說話溫和,你將無往不勝」,
一時間成了美國外交形象的代名詞。
正巧,此時美國因巴拿馬運河問題與哥倫比亞政府鬧得關係十分緊張,於是,
海軍作為羅斯福手中揮舞的「大棒」便首次被派上了用場。
事情還得從1850年美英簽訂的《克萊頓一布爾沃條約》說起。根據這個條約,
美英雙方誰也沒有在中美洲獨立開鑿、管理一條運河的權利。到了1901年,根據兩
國新簽定的《海約翰一廉斯福特條約》,英國終於同意美國有權建造和獨家管轄一
條穿越中美洲的運河。羅斯福大喜過望之餘,立即派國務卿海約翰向當時控制巴拿
馬的哥倫比亞談判購買運河區問題,條件是美國以1000萬美元外加每年25萬美元的
代價換取6 英里寬的地峽通行權。如此低廉的價格,哥倫比亞當然不願接受。談判
遂拖延下來。
羅斯福聞訊後,勃然大怒,痛斥哥倫比亞不識抬舉,井口口
聲聲地威脅說要用武力佔領運河區。正在這時,巴拿馬人爆發了反對哥倫比亞
的起義,羅斯福一看,不由得暗中高興道:真是天助我也!遂立即派遣海軍去巴拿
馬「保持美國的利益」,並阻止了前來鎮壓起義的哥倫比亞軍隊登陸。15天之後,
新成立的巴拿馬政府同意美國永久控制10英里寬的地峽區域,交換條件是要求美國
把原先許諾給哥倫比亞的錢,如數付給巴拿馬。就這樣,開鑿運河、溝通兩洋,這
個令幾代美國人朝思暮想的願望終於在羅斯福時代如願以償。
巴拿馬運河於19財年動工開鑿,1914年正式建成。從此,美國霸佔這條運河長
達數十年之久,直到1979年,它才在巴拿馬人民的長期鬥爭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下被
迫宣佈將於1999年把主權交還巴拿馬。
就在海軍上下為一舉奪取巴拿馬運河權利而備感自豪之際,他們的總司令則把
目光投向了煙波浩渺的太平洋另一側。在那裡,日益崛起的日本挾日俄戰爭大獲全
勝之餘威,進一步擴大了它在遠東的影響,其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嚴重威脅了美國
的利益。
本來,自從佩裡將軍於半個世紀前訪問日本以後,美日之間一直關係不錯,沒
有什麼大的矛盾和糾葛。日俄開戰時,大多數美國人都站在了支持日本的一方。後
來,由於羅斯福的調停干預,日本未能在談判桌上滿足全部野心,從此,美國遭到
了日本的嫉恨,雙方之間的裂痕隨之越來越大。
考慮到美國海軍主力大都集結在大西洋,亞洲分艦隊形同虛設的現實情況,羅
斯福不得不採取避免與日本發生公開衝突的對策。根據陸海軍聯合擬訂的「橘子計
劃」規定,一旦與日本開戰,美國將放棄菲律賓,亞洲分艦隊撒至西海岸,然後積
聚力量再進行反攻。由此可以看出,羅斯福的打算是在美國加強遠東戰爭準備之前,
盡可能不與日本鬧翻,暫時維持現狀。
然而,一場平地而起的風波卻險些打亂了羅斯福的既定部署。1906年,一時被
反日情緒所左右的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學校委員會斷然宣佈,將對所有的日本留學
生採取隔離政策。消息傳到日本,日本公眾無不視為奇恥大辱,立即掀起了激烈的
反美示威,一些極端軍國主義分子更是藉機興風作浪,大作文章。羅斯福一見苗頭
不好,立即親自出馬,連哄帶壓地說服該學校委員會撤銷了上述排日規定,事態才
得以緩和下來。
儘管這一事件純屬偶然,但羅斯福的心裡卻比誰都清楚:紙是包不住火的,美
日之戰終究不可避免。望著太平洋上一望無際的萬頃波濤,羅斯福不由得心潮起伏,
思緒萬千。他想:在巴拿馬運河鑿成之前,如果同日本開戰,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
呢?自己苦心經營起來的海軍會不會重蹈1905年俄國艦隊環繞半個地球來到對馬海
峽卻慘遭日本海軍殲滅的覆轍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包藏禍心的日本軍閥面
前,還是提早打算為好。
想到這裡,羅斯福當即決定:派出一支戰列艦艦隊環遊世界,一方面向日本和
其他國家顯示一下實力,另一方面也藉機摸摸自家海軍的底細。在隨後召開的一系
列海軍會議上,羅斯福不厭其煩地強調說:「自己的短處和錯誤,最好在和平時期
就讓它全部暴露出來,免得到戰爭爆發時措手不及。」
一年之後,一支由美國海軍16艘精銳戰列艦組成的艦隊正式組成。羅斯福別出
心裁地下令所有艦隻一律漆成白色,因而取名為「大白色艦隊」。
1907年12月僑日,「大白色艦隊」從漢普頓海軍基地啟航。
羅斯福率領滿朝權貴要人親臨現場送行。當16艘銀光閃閃、威風凜凜的戰艦依
次駛過總統的汽艇「五月花」號時,艦上陸戰隊員組成的儀仗隊禮炮齊鳴,國歌高
奏,場面十分壯觀。羅斯福一面揮舞禮帽致意,一面微笑著向身邊的艦隊指揮官、
海軍少將埃文斯大聲地說:「你見到過這樣的艦隊,想到過這樣的動人的一
天嗎!「埃文斯激動地回答:」美極了!真是一個盛大的節日!「
事實的確如此。「大白色艦隊」進行的這次前所未有的環球航行,不僅為羅斯
福政府大增光輝,而且也達到了有史以來美國海軍建設發展史上的頂峰。航行14個
月、航程46000 海裡、橫穿兩大洋的驕人記錄,一方面使世界各國領略和承認了美
國的力量,另一方面證明了美國艦隊有能力遠距離航行而不致發生嚴重困難,從而
極大地震懾了此前頗不服氣的日本人。當它訪問日本著名軍港橫濱時,幾乎所有的
日本人都為美國海軍的堂堂陣容驚愕不已。不久,日本政府便一改往日的蠻橫姿態,
同意在太平洋保持現狀,並尊重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為此,羅斯福洋洋得意
地宣稱:這次環球航行作為外交上的「大棒政策」,是他「對和平事業的重大貢獻」。
俗話說「物盛必衰」,「樂極生悲」。就在「大白色艦隊」滿載榮譽凱旋而歸
的同時,一份海軍情報部門送來的報告擺上了總統的案頭。羅斯福讀罷笑容頓失,
兩眼發直,雙手托腮,陷入了沉思之中。
原來,這份報告以準確的數字、沉重的筆調,闡述了這樣一個事實:就在「大
白色艦隊」周遊世界耀武揚威之際,英國皇家海軍的一艘最新式的「無畏」號戰艦
已悄悄地編入了現役。這艘軍艦在設計上作了革命性的變革。採用了當今世界最先
進的技術。它的排水量為1.8 萬噸,裝甲厚度達11英寸。而且用油作燃料,以汽輪
機推動,時速可達21.6節,從而使該艦的性能比任何現存的軍艦都要優越。更出色
的是它的火力配置。該艦充分體現了「全部用大口徑火炮」的設計原則,裝備了5
座10門12英寸的雙連裝大炮,3 座6 門排列在中線(前、中、後甲板各五座),2
座4 門分別裝在左右舷,外加若干12磅炮用來對付魚雷艇,而且中線的3 座主力火
炮可以左右旋轉。這樣的配置可以比
一般戰列艦的火力強兩倍,操縱指揮和運送彈藥也大為簡便了。
報告最後指出:由於裝備精良、技術先進的「無畏」號戰艦的問世,已使全世
界所有的其它戰艦頃刻之間落在後面。這意味著美國海軍任何一艘軍艦都不是它的
對手。更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日本海軍正在以它作為未來新型軍艦的樣板,奮力
追趕,一輪新的海軍競賽已展開。展望前景,美國海軍絕對不容樂觀!
緊接著,來自海軍內部對「大白色艦隊」的批評意見,更使羅斯福心煩意亂,
如坐針氈。這些意見包括:艦般太低,不適合在大風浪中作戰;彈藥庫與炮塔之間
的彈藥升降機沒遮沒蓋,射擊時很容易落下火星,造成事故;有的炮眼太大,以致
炮塔對火炮和炮手幾乎起不到保護作用;還有,有些軍艦的裝甲太薄,加厚的部分
卻在水線以下,等等等等,說得頭頭是道,條條在理,彷彿一夜之間,「大白色艦
隊」已成為一堆過時的廢銅爛鐵。
怎麼辦?是正視現實,迎頭趕上,還是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呢?無疑,這將是
事關美國海軍生死存亡的又一次巨大挑戰。
正像人類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到來前夕那樣,新興事物總是會受到守舊勢力的
無情壓制和百般阻撓。這一次,就在「大口徑火炮」作戰理論風靡一時,各國海軍
唯英國「無畏」號戰艦馬首是瞻的同時,美國海軍卻有一位非同小可的大人物非但
不認同此理,反而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大開歷史的倒車。
他,就是「海權論」的發明者、曾在世界各國海軍界獨領風騷、名噪一時的馬
漢上校。
馬漢作為十九世紀最後10年間重振美國海軍的理論旗手和開路先鋒,此時為何
淪落為僵硬的保守派代表人物呢?除了步入暮年、稜角銳氣打磨已盡這一因素外,
還有什麼原因導致他如此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呢?
馬漢在其40年的海軍職業生涯中,主要精力是研究海軍歷史。他唯一指揮過的
一艘比較新式的軍艦是於1883年編入現役
的裝甲巡洋艦「芝加哥」號。該艦排水量僅4500噸,航速16節,只裝備了4 門
8英寸、8門6 英寸和兩門5 英寸的火炮。這一艘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海軍引以自豪的
軍艦,到了二十世紀初與世界優秀造船工程師所研製的新型艦船相比較,簡直就成
了一個大玩具。「芝加哥」號艦身雖不大,但馬漢卻痛感它的結構與機械過於複雜,
指揮起來如同「龐然大物」,難以得心應手,他甚至產生過一種恐懼感。從這個角
度上說,馬漢屬於通常所說的「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中的矮子」之列。尤其在科技
發展一日千里的二十世紀初期,他關於海上作戰、艦艇操作以及有關戰役戰術等方
面的理論,看起來更適合於舊式的「沃諸塞特」號之類的艦艇。
在美西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馬漢始終堅持這樣的觀點,即理想的海軍應由戰
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混編而成,裝備不同口徑火炮的混合炮組的艦艇,比起只是
裝備少量單一的大口徑火煙的艦艇在戰略上具有更大的火力優勢。
基於上述觀點,早在1895年,他就斷言:「美國的戰列艦炮不應超過24英寸。」
1898年11月,他又武斷地宣稱:1 萬到1.2 萬噸的戰列艦規模完全足夠,並認為
「增加艦船的規模以容納不斷加快速度必需的蒸汽機動力裝置將是無止境的。由於
1898年的戰列艦已是一種近乎完備的武器,正如在聖地亞哥作戰證明的那樣。」他
問道,「為什麼要像一個人在增加賬單上的債款一樣,繼續增加艦船的噸位?」1900
年,當討論海軍未來建船規模時,馬漢明確反對造船委員會關於建造1.4 萬噸的艦
船計劃。他理直氣壯地爭辯道:理由很簡單,因為這樣的船隻「大於實際需要,如
果一味增加艦船噸位,將導致艦艇總數的減少」。他寧願將國會批准的海軍每年軍
艦噸位數,用來建設一支包括中小型、裝備多種口徑的火炮組的、能夠執行各種作
戰任務的均衡發展的海上打擊力量。與此同時,他還不時擺出一副老資格海軍權威
的面
孔,嚴厲批評海軍各部門與他觀點不同的、既「無知又自私」的軍官們。
因此,當英國「無畏」號下水、世界各國海軍群起倣傚之際,馬漢拍案而起,
在海軍軍官中,在海軍學院,在一切公開場合對此大唱反調。
1909年2 月,他在一封致海軍某要人的信中這樣寫道:「依我所見,海軍前景
中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無限制地增加艦船的噸位規模。問題不在於加大船的尺寸,
而在於這樣做會導致浪費大量的金錢,廢棄那些噸位較小的艦艇,將使海軍的作戰
能力受到影響。……對此我感到驚愕,如果大噸位的艦船可以阻止戰爭倒也算了,
但這樣是制止不了戰爭的。戰爭需要各種噸位的、起各種作用的艦艇。」
為了使自己的見解更具理論色彩,馬漢花費了巨大精力研究距當時最近的日俄
對馬海峽之戰,並得出結論說:僅僅裝備大口徑火炮的艦艇,並不是決定海戰勝利
的戰略武器;當前國際上進行的建造大口徑炮艦的競賽,是一種「無止境的不負責
任的災難」。因為「所有大口徑炮艦都不能擺脫永不被擊沉的命運。由於一支混合
艦隊的速度,是其速度較慢的姐妹船的速度,必須建造更多的無畏號戰艦來替換速
度慢的艦艇,才能提高整個艦隊的速度。可是用不了多久,無畏號型的戰艦又將落
後而成為艦隊的累贅,又必須造新的更高速度的艦艇來替換它。這樣做顯然是不合
算的。」
馬漢的上述主張,明顯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也使羅斯福總統大失所望。雖然
他本人非常崇拜這位享譽全球的海軍歷史學家,但他的主張及其不可小視的影響力,
足以給自己的擴建海軍計劃造成難以意料的阻力。聽之任之吧,顯然不行;公開反
駁吧,又礙於情面,羅斯福不由得左右為難。
慕地,羅斯福想出個兩全其美的好主意:「有了。就讓此人
當一回我的槍手吧!「
此人名為威廉。西姆斯,海軍少校,是一位才學出眾的海軍軍械專家,也是大
口徑炮艦論的主要倡導者。1906年8 月30日,羅斯福在白宮召見西姆斯,要求他寫
一份批駁馬漢觀點的文章,爭取在理論上擊倒馬漢這個大人物。
剛剛30出頭的西姆斯本來就有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
的銳氣,這回又有總統在背後撐腰,文章的觀點果然十分辛辣。
犀利,不同凡響。該文9 月24日脫稿,12月在海軍學報上公開發表,當即轟動
了整個美軍。
這篇精心炮製的、題為《單一大口徑火炮武裝的戰列艦的固有戰術特徵》的論
文,開宗明義地指責馬漢根本沒有與海軍槍炮和重炮的最新技術發展保持同步,而
且他「作出其結論所依據的大部分資料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錯誤」。在歷數馬漢在海
軍軍械技術方面的種種過時觀點和偏頗之處後,西姆斯指出:由於新式火炮的發明,
半自動瞄準儀和火力控制技術的最新發展,以及12英寸火炮較之6 英寸火炮的射速
更快、準確性更高的事實,「在現代海戰中,一支裝備了大口徑火炮的艦隊,較之
一支名義上火力相當,由各種口徑火炮混合組成的艦隊來說,實際上將能發射出更
多的炮彈,炮擊的次數也更多。這一點已為對馬海戰所充分證明」。
文章最後指出:「我們必須跟上世界不斷發展的戰列艦的更新換代……否則我
們便不可能期望去贏得未來海戰的勝利。如果我們確實期望美國成為一個世界海洋
大國,我們除此之外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
此文一出,不僅把馬漢一段時間以來苦心研究的種種不合時宜的落伍思想批駁
得體無完膚,更使羅斯福堅定了加速建造大口徑炮巨艦的信心。在他的努力下,美
國國會終於於1908年批准建造全新的「佛囉哩達」號和「猶他」號,兩艦排水量為
2.2 萬
噸,裝備10門12英寸火炮。1909年批准建造「懷俄明」號和「阿肯色」號,其
排水量各為2.6 萬噸,裝備12門12英寸的火炮。到了1910年,美國海軍又得到了從
2.7 萬至3.2 萬噸位級,航速為ZI節的戰列艦「紐約」號、「內華達」號、「賓夕
法尼亞」
號和「加利福尼亞」號,全部裝備10至12門14英寸火炮。
這些軍艦,無論哪一艘,都足以同「無畏」號相媲美,而且在某些方面還後來
居上,青勝於藍。龐大的「賓夕法尼亞」號軍艦身長608 英尺,與當年的「芝加哥」
號相比,後者幾乎能置於前者的甲板上。美國海軍驚人的發展速度由此可見一斑。
對此,馬漢耿耿於懷,懊惱不已。開始還不斷著文據理力爭,後來見木已成舟,
事成定局,遂無可奈何地放棄了爭論,從此緘口不語。
以前名不見經傳的西姆斯則是聲名鵲起,名利雙收。憑著這篇文章,1907年他
被提升為中校,不久,羅斯福又指名委任他為總統的海軍助理,專司白宮與海軍聯
系協調之職,大權在握,舉足輕重。他曾得意洋洋地宣稱:「現在大家知道馬漢是
錯誤的了,無畏戰艦已成了世界的標準戰艦。」
當然,西姆斯發表的這篇「令羅斯福為之信服」的文章,不僅為他帶來了青雲
直上的好運和炙手可熱的權勢,更重要的是文章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使西姆
斯周圍從此雲集了一大批暢所欲言、無所顧忌的青年軍官。這股被稱做「青年頑童」
的團體勢力,年輕氣盛,思想先進,志同道合,一呼百應,兼之個個皆有真才實學,
對世界海軍技術裝備、發展趨勢瞭如指掌,對美國海軍的沿革和弊端又洞察於胸,
所以沒過多長時間,他們便在各自崗位上大顯身手,成為一批令人矚目的海軍明星。
「青年頑童」的中堅人物西姆斯這時已被羅斯福提拔為「明尼蘇達」號艦長。
憑著他的聰明能幹,在18個月之內,便使本
艦炮手們在射擊的準確性和射擊速度上都超過了英國炮手所達到的標準。其經
驗方法被總統下令普及全軍。
另一個在火炮操縱和炮術訓練改進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青年軍官是佈雷德利。
菲斯克。他提出的一系列發明創造和改革的建議,使他那些墨守成規、缺乏想像力
的上司頗為頭疼。早在1891年,他就發明了一種望遠鏡瞄準具,還有光學測距儀和
測算距離用的准距計等一大堆新式儀器。正是靠著這些寶貝,海軍艦炮的有效射程
從6000碼左右一下子提高到2 萬碼。後來,他又和同伴們摸索出了「導向射擊法」,
具體方法是,一名軍官站在前桅高高的控制台上,把瞄準的數據通過電路傳送到各
個炮位上。當目標、炮口、瞄準器三點成一線時,控制台上的軍官便按下按鈕,各
炮同時射擊,這樣就使射出去的炮彈形成一個密集的散佈面,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這項技術開了火炮自動化的先河。
與此同時,「青年頑童」成員在遊說海軍上層領導機關、影響全局決策方面,
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1909年海軍部長喬治。邁耶創建了一個旨在推動艦隊現
代化、提供作戰咨詢和評估戰備工作的「海軍助手」小組,內有「青年頑童」成員
多人。
這個小組在海軍體制、組織機構、作戰計劃與建設規劃、海軍基地、造船廠以
及戰時一線指揮官的權力等重大問題上,都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改革意見,不少主張
因有的放矢、切中時弊而廣為人知,深受好評。後來大名鼎鼎、權高位重的美國海
軍作戰部長一職,就是由這個小組所擔負的職責直接演變而來的。
「青年頑童」成員們的旺盛精力及其出色表現,如同道道湧動的春潮,極大地
吸引、影響和感染了同樣富有進取心的羅斯福總統,使他一如既往地關注著海軍技
術的嶄新動向。正是在他的大力支持和親手安排下,潛艇和載人飛機方得以陸續進
入美國海軍艦隊,從而使美國海軍的整體作戰能力又一次居於世界前列。
相比之下,德國人一直到1906年才採用潛艇,到1914年,它們
服現役的潛艇仍少於美國。至於潛艇的威力,沒有人比美西戰爭的英雄、現任
海軍上將的喬治。杜威說得更權威、更實在了,他說:「如果當年西班牙人有這樣
的兩艘潛艇放在馬尼拉,我就不可能大獲全勝了。」
1908年3 月4 日,年邁的馬漢在致友人的信中十分傷感地寫道:自我們一起在
舊式帆船上服役以來,海軍已經有了驚人的發展……而現在的我卻已與新型海軍—
—當今的海軍毫無關係了。我親眼目睹了從帆船到蒸汽機推動的輪船的變遷,我最
後一次是在「芝加哥」號擔任海上艦船指揮官,雖然近至1895年,卻還是處在舊海
軍時代……歲月飛逝,幾乎與《詩篇》所描寫的生命終期近在咫尺,我最近度過了
67歲的生日。
馬漢的悲歎是否事出有因,不得而知。但在這段話裡,他卻以他那海軍歷史學
家的慣有思維道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從舊海軍到新型海軍,這就是十九世紀末、
二十世紀初美國海軍建設的全部意義。
踴躍購買他們的書籍,用實際行動來支持你欣賞的作者
上一章 下一章
熾天使書城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