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威爾遜審時度勢頒興兵要策,米切爾空權思想推軍航事業】
伍德羅。威爾遜1918年三月提出了打敗德國「十四點原則」,很快,美軍就在
1918年7 月的第二次馬恩河戰役和9 月的聖米耶爾戰役中消滅了德軍主力,結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時,美國在世界上成了了不起的大國,威爾遜自然成了救世主
一般。
在這樣一片勝利的氣氛下,威爾遜總統親自率代表團參加了在凡爾賽召開的和
約談判,當威爾遜興高采烈地帶著《凡爾賽和約》回到美國時,和約卻失去了光芒。
原因是美國人不買他的賬,他的代表團既沒有參議院的代表,也沒有共和黨代表,
和約失去了大眾的支持。這件事,對當時的美國軍事政策影響不小,威爾遜不得不
把十四點方案及衍生的理想主義觀點退縮為三個目標:保衛本土及其海外領地不受
外來侵略;阻止歐洲介入全球事務;保持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當然這個決斷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即威爾遜對時局的研究和分析。一次世界
大戰結束後,陸海軍聯合委員會的決策者們在對支離破碎的政治局勢進行一番調查
之後,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為第二次更大規模的全球衝突埋下了禍根。他們還
預言,對於美國來說,卷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它無法逃避第一次
世界大戰一樣。雖然,德國作為一個強國已不復存在;
革命後的俄國充其量只能進行國內戰爭;大英帝國、法國和意大利均已無力擴
大勢力範圍,只能保住他們岌岌可危的現存海外的領地。但這些列強,並未完全一
敗塗地,至少俄、英、法和意大利還有威脅能力。
同時,還有日本帝國不斷增長的國際野心和戰略力量,它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
不僅將其軍事力量擴張到亞洲大陸,而且還將勢力伸展到中太平洋。在第一次世界
大戰期間,日本已崛起為太平洋地區的主宰力量,其勢力向東一直擴展到國際日期
變更線。它佔領了德國在太平洋的屬地,使自己處於一種十分有利的地位,可隨意
往返亞洲大陸而不受美國歐洲的任何妨礙。日本在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美國屬地關
島以外的地方都建立了基地,致使美國海軍很難馳援美軍的戰略基地菲律賓,也很
難阻止日本再次入侵中國,或攻擊富庶的殖民統治十分薄弱的荷屬東印度群島、法
屬印度支那和英屬馬來亞。
對這種態勢,海軍將領委員會認為,日本對美國本土和西半球沒有構成現實威
脅,但它正處於一個十分有利的地位,能夠關閉「開放的門戶」,並對亞洲的英、
法殖民體系以致命打擊,而這點又對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復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美國不可掉以輕心。此為其一。
其二,美國對外政策的重點已退回到傳統的孤立主義和不介入歐洲事務的立場。
美國政府在拒絕參加國際聯盟之後,致力於推行其外貿政策,收回了歐洲各國的戰
爭貸款。這類政策日趨保
護主義化。調查委員會對此認定,美國與英國和法國尋求維持歐洲力量均衡的
願望變得更加不容易了。
其三,由於蘇聯捲入歐洲戰爭,牽制日本的能力將大大喪失,美國失去了對付
日本的幫手。
不僅如此,這種分析還使威爾遜和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懂得,世界大戰並未使
世界變得安全,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締造
和平的願望化為泡影,美國擴充、改善軍事力量以適應戰後世界戰略挑戰也勢
在必行。儘管大眾對「外國戰爭」以及和平時期的軍費增加絲毫不感興趣,但政府
還是下了這樣的決心——迅速發展軍事潛力,依賴軍事潛力來保證國家安全。
為此,1919年至1922年間,美國政府努力整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種實際的和
預想的經驗教訓,制定了軍事政策、法律,使軍事政策與其內政外交政策觀點相適
應。並依據形勢的輕重緩急抓軍備。
威爾遜將海軍稱之為國防政策的基石——或者叫作脊樑。聲稱沒有任何理由放
棄《1916年海軍法》。要求按照該法案,為對付來自英國和日本兩方面的海上威脅,
建立一支「第一流的海軍」。
威爾遜決心雖大,但動作緩慢。原因是國會正面臨著償還國家戰爭債務和削減
政府開支的任務,以便控制通貨膨脹,結束戰後經濟蕭條。到1920年,雖然參議院
在調查了海軍部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作戰效能之後,證明了1916年造艦計劃的
合理性,但國會已無力撥款繼續進行這項計劃了。此外,還有幾個原因讓威爾遜的
海軍政策幾近元獲:——威廉。西姆斯上將對海軍組織不健全和技術落後進行了指
責,國會便以此為借口停止了戰列艦的建造計劃。
——削減海軍軍費的行動得到許多方面的支持,國內的援外活動集團,如勞工
組織和改革團體,還有控制軍費國際協議的鼓吹者,再度興起和平運動。
——在海軍內部,改革派軍官們擔心,有了具有很大潛在破壞力的潛艇,重新
僱用戰列艦已經過時;而且飛機也會對水面艦隊造成影響。
為渡過這個難關,威爾遜在任期內組織籌劃了國際限制軍備會議,以推動和帶
動海軍的發展,這次會議於1921-1922年冬
季召開。美國代表團以國務卿查爾斯。埃文斯。休斯為代團長,成員包括了文
職及海軍兩方面的顧問。他們經過仔細的研討,對美、英、日、法、意五國的主力
艦數量和性能提出一項綜合協議書——《五國海軍條約》。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
的總噸位比作了籠統規定,其中美國和英國各為50萬噸,日本為30萬噸,法國和意
大利各為17.5萬噸。除總噸位的最高限額外,與會各國還達成一項協議,限定每艘
戰列艦噸位不得超過3.5 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歷英寸。簽約國的造艦工業將
「放假」10年,10年後才能進行新的艦隻替換。
會後,美國按條約規定可以造8 艘艦船。因為美國海軍的戰列艦總數將為朋艘,
而現有的10艘是1906年以後建成的,另外8 艘則可以新造。
比較起來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現數量略多20艘,但其現代化程度不行,而日本
海軍只有10艘戰列艦。就這樣,美國成功地使各國海軍繼續其既定的政策。
1919年,美國海軍將戰列艦隊一分為二,把現代化的戰列艦派往新建的太平洋
艦隊。儘管美國的評論家們大肆渲染美國拆毀了15艘主力艦,並停建了另外間艘。
但事實上拆毀的都是效用令人懷疑的陳舊的戰列艦,而停建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
也正是國會一直不願建造的。
此外,條約還允許將2 艘戰列巡洋艦的艦體改裝成航空母艦,這就是「列剋星
敦」號和「薩拉托加」號。當這兩艘3.3 萬噸的航空母艦編入艦隊時,它們成了世
界上同級艦隻中的較快者。
這項政策雖然幫助了美國海軍,但在當時制定條約時有一項條款,規定簽約國
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設施和防禦工事。
這一條款使美國海軍深為沮喪,因為它無法將夏威夷群島以西的任何基地建為
可支援艦艇作戰的大型基地了。日本早已承諾不在
其托管島嶼上建立基地,現在又承諾將範圍擴大到福摩薩(台灣)。但是,一
旦戰爭爆發,日本所處的天時地利便可使它佔據優勢。
像海軍一樣,戰後美國地面部隊汲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頒發了新的軍事
政策——1920年《國防法》。該法倣傚創建「第一流的海軍」一樣,提出創建「第
一流的美國陸軍」。規定陸軍由多種成分組成,在戰時可以正規軍人和臨時士兵為
骨架進行動員和擴編。
對此,國會出了兩個難題:一是,對主張和平時期進行軍訓的人提出的兵員方
案置之不理,拒絕實行義務兵役制。二是拒絕常備部隊任何明顯的增加。儘管如此,
1919年,陸軍部參謀部還是向國會呈送了一份計劃,要求建50萬人的正規陸軍,並
提出一項普及軍訓的方案,由正規軍負責實施,到開戰時也能為正規軍提供50萬經
過訓練的預備役部隊,並隨時將這些訓練有素的預備役部隊編入現役部隊。
從理論上看,如果戰略物資的準備也處於同等水平,那麼這一體系將是在緊急
情況下獲取戰鬥效益的最快途徑。然而在國會眼中,這一計劃是德國式的,軍國主
義的,而且費用太高。一位國會議員稱之為「無法無天」,另一位則說,人們早已
對「這該死的軍隊倒了胃口」。
為尋找一個可供選擇的體制,國會推出了約翰。麥考利。帕爾默上校的主張,
他是一位歷史學家、經驗豐富的參謀人員、作家。他主張按瑞士模式治軍。他認為,
靠強制的手段召集乎民土兵組成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是符合美國的傳統和文官治
軍的一貫作法的。他說:鑒於美國自1792年民兵法名存實亡之後從未在和平時期進
行過強制軍訓,軍訓是必要的。國會接受了帕爾默的美國無須有一支大型正規軍的
觀點,同時也拒絕了他所推薦的
替代物——一支通過普及軍訓建立起來的平民預備役部隊。雖然國會反對,但
在折中的條件下,美國依據1920年的《國防法》建立了一支以志願者和多種預備役
部隊為基礎的多層軍事結構體系。
(一)美國正規陸軍由28萬官兵組成,主要任務是為海外防務、遠征軍和邊界保
衛提供地面戰術部隊,負責訓練平民有關組織。
(二)國民警衛隊院外集團和警衛隊為第一聯邦後備部隊。
根據平民利益和聯邦財力,國民警衛隊在和平時期的最高人數可達43.5萬人。
(三)組織預備役部隊,這是一支由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官和士兵組成的
聯邦部隊,他們保留著直到師一級戰術單位的各級指揮機關。這些框架師將吸收和
訓練戰時應徵者。其他來自軍官後備隊和士兵後備隊的聯邦後備隊員將在戰時加人
現役部隊序列。總數可達230 萬人。
(四)為便於和平時期的訓練和戰時擴軍的管理,陸軍將組成9 個軍管區,每
個軍管區包括1 個正規陸軍師,2 個國民警衛隊師和3 個後備隊師。
對陸軍建設,威爾遜的新政策還有一項了不起的政績——預備役軍官的任命制
度化——長流水,不斷線。為此,美國決定尉官任命主要的是通過大學的後備軍官
訓練團來進行,對於參加訓練團的人員,則通過暑假軍訓系統來實施。當戰爭動員
時,陸軍部能夠召集8 萬名預備役軍官投入現役。
在加強陸、海軍建設的同時,威爾遜的新軍事政策還解決了美國歷史上最為棘
手的軍用飛機的地位及其發展前途問題。當時的情況是:——飛機使陸軍和海軍傳
統的定義和職能受到挑戰,並引出
了軍種之間既合作又矛盾的複雜關係。
——由於發展飛機需要消耗那些本來是可以供地面部隊和水面艦隊的寶貴的人
力和資金,它又在各軍種內部造成了激烈的內部權利之爭。
——飛機使技術至上的空想家們想人非非。他們想像著空中戰爭將會遏制或迅
速裁決工業國家間的一切未來衝突。
——飛機還串聯起一個新的能影響政策制定的重要政治集團,包括軍事飛行員、
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私營飛機製造商,以及那些看到飛機進行商業性客貨運輸
潛力的民間人士。
這些問題,使飛機對兩次大戰之間的政策造成的深遠影響已波及到許多方面。
雖然飛機的潛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尚未全部發揮出來,但是狂熱人迷的飛機迷們
不斷地將空中力量的「福音」向政府和大眾廣為傳播。在輿論作用下,1926年,陸
軍和海軍都已在建立軍事航空體繫上邁出了巨大的步伐,並形成了戰時飛機使用的
基本概念。
特別是陸軍航空部隊助理司令威廉。米切爾難將發動了一場宣傳運動。這場運
動成了美國航空事業發展的里程碑。他提出了重要的「空權思想」主張:「空中力
量」關係到國家的安全、繁榮和發展;航空兵的出現改變了戰爭面貌;擁有空中力
量優勢和奪取制空權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空軍的任務是進攻而不是防禦;
主張攻擊敵方心臟地區;在使用空軍力量方面,強調集中兵力和殲滅空中敵機;提
出把航空隊分為戰術和戰略兩大類;把制空權思想引入海戰領域;世界正進入航空
新紀元。
威廉。米切爾1879年12月28日出生在法國尼斯,1898年在美西戰爭中參軍,多
年參加飛行試驗,經驗豐富。1918年10月升為準將,1919年3 月升為陸軍航空部隊
助理司令。他的「空權論」思想影響力很大。不僅陸軍,還有海軍的將領們也堅信,
國防防務要求創造性地使用飛機,甚至可以掩護其他作戰方式。
米切爾的思想出台後,引起了很大的學術爭論。1919年,航空聯合委員會——
陸海軍聯合委員會的分會——發表了該會關於空戰的第一篇學術報告。在近兩年中,
爭論對軍航事業起了積極作用。強調了空戰對於地面和海上戰役中的重要性,但也
駁斥了那種認為空中力量可決定戰爭勝負的激進觀點。對此,米切爾則堅持認為:
在未來,陸軍將發展各種專用於支援地面戰爭各方面需求的空中部隊。他對飛行部
隊的使命所下的定義為:消滅敵方空中部隊,奪取戰場上空的制空權;摧毀遠離戰
場的地面目標;摧毀戰場上的敵軍部隊,以及火力引導和情報搜集。海軍也將發展
以航空母艦或陸地場站為基地、對實施海上作戰必不可少的飛行部隊。
陸海軍聯合委員會同米切爾的爭論差不多進行了兩年。海軍的航空分析家們也
都認為,未來艦隊的作戰必須取得制空權。他們還認識到陸海軍航空兵對於海戰中
的運輸、偵察、攻擊敵方海軍基地等方面將是至關重要的。
但扯皮的是海岸防衛的共同責任。陸海聯合委員會認為:陸軍和海軍的飛機都
應參與對入侵艦隊的攻擊。儘管對美國發動海上人侵似乎是一件十分遙遠的事。聯
合委員會的論據是:日本對菲律賓、阿拉斯加、夏威夷和運河區進行海上進攻的可
能性則並非無稽之談。
對此,作為戰後陸軍航空部隊的訓練和作戰指揮官米切爾從其地位出發,利用
各種公開和私下場合加以疏導。米切爾得到了陸軍和平民中的真誠擁護者的支持。
他成了美國人對航空事業熱愛的帶頭人。他成功地辦了三件事:第一,他聲稱飛機
將取代戰列艦隊成為防衛的基本武器。他以毫無顧忌的言辭,要求政府用「空權論」
取代「海權論」作為國家安全的基本政策。在這樣的思路下,他提出的對策是:建
立
一支獨立的空軍,並在國防部內建立空軍部,以便對所有軍用飛機實施統一管
理;希望美國保留那些為航空母艦訓練人員的陸地航空站。
經過艱苦的論戰之後,軍事航空政策並未遭到官方的白眼。
後來陸軍進行整編時,航空兵上升到與陸軍其他戰鬥兵種平等的地位。海軍部
隨後建立了航空局。
第二,促使海軍加快了炸彈對軍艦破壞效應的試驗步伐,這項試驗是從1920年
開始的。米切爾向海軍挑戰,要求海軍允許陸軍航空兵參加他們的試驗。海軍允許
了一支特別陸軍轟炸機隊參加 1921 年的試驗。米切爾抓住這一機會,斷定這至少
可以證明自己提出的陸基轟炸機可摧毀「永不沉沒」的戰列艦的推斷,由此擴大了
陸軍在海岸防衛中的空中作用。
結果,1921年在切薩皮克灣進行的轟炸試驗使米切爾一舉成名。這次試驗,官
方的見解仍與米切爾自身的領導和激進的改革強烈相抵觸,但米切爾的飛行員不理
睬海軍對試驗的領導權,在原德國海軍的戰列艦「奧斯特弗裡斯蘭」號的身上和艦
體周圍投下了11枚1000磅和2000磅的炸彈,將其炸沉海底。
事後,米切爾對這一行動大肆鼓吹,並把自己的試驗結果透露給新聞界。對過
去的幾位海軍將領曾經暗示炸彈甚至連停泊在港內毫無防備的戰列艦也無法擊沉的
言論大做文章,使海軍領導的名聲受損。他斷言,在實戰中,轟炸機也照樣可以擊
沉戰列艦。雖然海軍航空兵對米切爾空中表演的反應喜憂參半,但他們贊同對航空
事業進行鼓吹宣傳——艦隊航空兵理應受到更多的重視。
第三,推動了美國海軍在華盛頓限制軍備談判中表明海軍航空兵的發展不應受
到國際協議的限制。1922年,國會認可了海軍的這一立場,批准了一項五年計劃來
使海軍航空兵現代化,並使它的現代化飛機增加到1000架。同時為完成「列剋星敦」
號
和「薩拉托加」號的建造而撥出款項。
米切爾的影響越來越大了。但在陸軍部內,米切爾被稱為叛逆者。被搞得焦頭
爛額的陸軍部另請高明,指派梅森。帕特裡克少將接替了他。帕特裡克在美國遠征
軍中與米切爾共事時,就曾約束過他。上任後帕特裡克不顧自己60歲高齡,立即開
始學習飛行,並粉碎了米切爾在華盛頓的小集團。
但米切爾要求空軍獨立的改革運動並沒像陸軍部認為的那樣已銷聲匿跡。後來,
甚至連帕特裡克和航空兵中的其他穩健派人士也強烈要求加速陸軍航空兵的發展。
到沃倫。哈定任總統時,參謀部的一份關於加強空中力量的專家報告被認可了,該
報告已意識到航空兵的重要性。次年,國會的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對航空政策進行
了審查,也得出同樣的結論。由於帕特裡克等官方人士拒絕建立一支脫離地面陸軍
控制的獨立空軍,此舉沒有落實,但帕特裡克已接受了空中部隊要為地面作戰服務
的觀點。
政府拒絕建立獨立的空軍後,米切爾成了罪人,他被發配到野戰部隊,這就意
味著米切爾同時失去了准將的資格。但米切爾繼續指責政府對航空兵漠不關心的態
度近乎「叛國」。到1925年,美國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再度下令由懷特。莫
羅負責對建立獨立的空軍這件事進行審查。莫羅委員會最後也拒絕空軍獨立,但得
出結論說應加強對航空發展的關注。委員會的調查結果恰好與軍事法庭對於米切爾
不服從上級,並暗中煽動部分公眾鼓吹航空部隊獨立的定罪相一致。米切爾對此感
到厭惡,他不願受到停職處理,便於1926年離開了陸軍。
米切爾雖然遭到了打擊,但他建立獨立空軍的觀點已深入人心。在他離職後,
美國人對航空的熱愛已開出燦爛的花朵。陸軍和海軍航空部隊的建設都開始走上穩
步發展的軌道。
在米切爾離開陸軍的當年,國會就通過了《航空隊法》,依
照這一法律,陸軍航空兵改為陸軍航空隊,使之具有向參謀長負責的同等地位。
該項法律還規定陸軍航空隊編製為1514名軍官。
16000 名士兵和1800架飛機。同時制訂了一項五年擴展計劃,將使這些飛機現
代化。
陸軍部將增加一名負責航空事務的助理部長,海軍部也設立一個相應的職務。
在海軍內部,隨著發展航空兵的阻力逐漸煙消雲散,海軍在1925年和1926年採取了
把海軍航空兵也看作是海軍主力的政策。陸軍部和海軍部還聯合規定:第一,海軍
學院畢業生在完成最初的航海訓練任務之後,要接受強制性的飛行訓練。
第二,在陸軍和海軍中,擔任執行飛行任務的人員,將接受強制性的飛行訓練。
第三,在陸軍和海軍中,執行改造飛機、維修任務的人員不再低人一等。
第四,同意給予飛行員們一次機會,來驗證各自的空中作戰理論。
至此,戰後軍事航空發展的第一階段落下了帷幕。
在這一階段中,陸軍航空兵的發展和戰略作用的發揮看起來不如海軍航空兵。
但在1926年《航空隊法》頒發後的10年中,陸軍航空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航
空隊法》頒發的當年起,航空兵就在陸軍的戰略計劃和組織體制中,贏得了重要的、
接近於獨立的地位。航空隊的人員約占陸軍總數的1 /10,而經費卻佔軍事撥款的
l/5,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空中部隊終於取代了戰列艦隊的地位,成為美國獨
一無二的第一線防衛力量。
當然,航空隊的發展取決於戰略思想、軍事計劃、航空技術、戰術理論和政治
結構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關係。正如飛行員們在米切爾時代就已懂得的那樣。當米
切爾及其追隨者們堅持說,僅靠飛機進行戰略轟炸就可贏得未來戰爭時,他的觀點
似有
些模糊不清。不過,米切爾至少證明,獨立的空中作戰對於下一次勝利——或
失敗——將是至關重要的。
在陸軍航空隊迅速發展起來後,緊接著又成立了航空隊戰術學校。戰術軍校依
據實踐不斷提出新思想、新觀點,並被航空隊的計劃者們普遍認可:轟炸敵方工業
目標是首要任務;對敵方空軍部隊進行轟炸攻擊;集中打擊敵方軍事生產基地;摧
毀敵方軍用物資;用高爆炸藥和燃燒彈對城市居民點進行轟炸,以打擊敵方士氣。
這樣,航空部隊第一次有了獨立的作戰任務。按照這種任務,1930年前,陸軍
和海軍共同分擔了海岸的空中防禦,但如果要明確劃分各自的海岸防禦任務又是十
分困難的。後來麥克阿瑟將軍和海軍作戰部長威廉。普拉特海軍上將在1931年達成
了協議:使用陸基飛機對入侵的敵艦隊進行攻擊的任務由陸軍航空隊負責。兩年後,
麥克阿瑟指示航空隊,在菲律賓、夏威夷和運河區建立了遠程巡邏和轟炸隊。
根據上述任務,陸軍部航空部隊的構成是:13個轟炸機中隊,對個驅逐機中隊、
4個攻擊機中隊及23 個偵察機中隊。
1934年,部隊構成改為:27個轟炸機中隊、17個驅逐機中隊、11個攻擊機中隊
和 20 個偵察機中隊。
任務和編製體制落實後,航空隊對待海岸防衛任務十分嚴肅認真,多次進行轟
炸演習。它們用實際行動證明轟炸機編隊可比派去攔截它們的驅逐機飛得更遠、更
高,也更快。有防護裝甲的轟炸機以互相掩護的編隊形式飛行,就能夠以較低的損
失突破敵人防線,到達預定目標。航空隊認為:使用高空飛行,水平接近時轟炸進
攻,可以相當準確地擊中固定目標和移動的艦船。
這些理論使得航空部隊在有了獨立任務和編製後更加錦上添花。
首先,開始了對遠程導航設備和精密轟炸瞄準具的研究。到1933年,航空隊已
有了命名為「諾登」式瞄準具。
第二,發展了大型的遠程飛機。增加了飛機發動機的功率,同時相應減少了飛
機自重。工程人員還集中解決了有效載荷和升力之比的問題,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工程人員使用鋁一類輕結構金屬,製造出全金屬單翼飛機。到1936年,美國預言已
能夠製造出時速230 英里,航程8000英里的轟炸機。
為展示這類工藝的可行性,航空隊先製造出兩架飛機——雙引擎的波音B -9
和馬丁B -10型,使得熱衷於轟炸機的人士感到振奮不已。到1934年,又研製出一
種航程為2000英里的轟炸機。
雖然這時參謀部對於航空費用和野戰部隊未來的空中支援等問題則感到憂心忡
忡,但在國會與大眾輿論的支持下,航空隊的一些人土大聲疾呼要建立一支與「航
空隊」根本不同的「空軍」。
1933年,美國第32位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上台,他對陸軍的航空政
策進行了一系列預言,他稱讚航空兵是未來戰爭之神。同時,航空隊為要求更多的
獨立性,已掌握了具有說服力的政治事例。於是,陸軍部於1934年批准成立了一個
「航空兵總司令部」,該司令部對所有以美國本土為基地的轟炸機、驅逐機和攻擊
機中隊實施統一控制。
這支部隊由一位航空兵將軍指揮,其和平時期的訓練和戰時的作戰、使用直接
受命於陸軍參謀長或遠征軍司令,而不歸野戰集團軍司令官指揮。在精明強幹的弗
蘭克。安德魯斯准將的領導下,航空兵總司令部繼續對轟炸任務進行試驗,並對航
空研究和發展不斷施加影響。到1938年,航空兵這支新生力量,在美國軍事舞台上
已處於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美國軍事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踴躍購買他們的書籍,用實際行動來支持你欣賞的作者
上一章 下一章
熾天使書城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