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希特勒進兵歐洲危及美國,羅斯福守中立仍擴軍備戰】
到1938年時美國航空部隊已初具規模,但美國並沒有因為多了這支軍事盾牌而
感到安寧,因為以德國的戰爭狂人阿道夫。
希特勒為主角而挑起的世界震盪,已波及到美國的大門口了。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 月20日出生於德奧邊境上的一個奧地利海關小職員
家庭。他父親從小就給兒子灌輸長大後要當一名小官的思想。不料這個兒子堅決反
抗父親的願望。他說他要當一名藝術家,去報考美術學院,但沒有考上,於是就在
考學的維也納流浪了5 年。這5 年中,他被迫求職稱口,開始當小工,後來當小畫
匠。回憶這段生活時他說:這個城市在我心中只能引起不愉快的回憶。饑餓是我的
忠實伴侶,它同我形影不離,我同它進行著長期的搏鬥。1913年希特勒離開維也納
前往德國,次年戰爭爆發,這位流浪漢終於找到了機會,參加了德國軍隊。
1918年10月,在英軍襲擊科明附近地區時,希特勒受芥子氣侵害,一時雙目失
明,這時他苦思冥想,認為他自己個人的失敗似乎同整個日耳曼民族的苦難分不開。
對於德國的失敗,在他看來,按通常的事理是難以理解的。但他以為其中必有一個
重大而惡毒的陰謀。他的愛國主義情緒以及對富人和上層人物的嫉妒,融合成為仇
恨。當他揭開眼睛上的紗布出院時,他看到的是一幅
比他的想像更悲慘的圖畫。他認為是猶太人、發國難財的人和布爾什維克黨人
把德國搞垮了。他以為他有責任把德國從這場災難中拯救出來,他要為德國報仇,
要把這個他認定要當主人的民族帶領到它已注定了的命運那裡去。
帶著這樣的想法,希特勒參加了國家社會主義黨。1924年,他又參加了在慕尼
黑的暴動,結果被捕,被判了13個月的徒刑。
他在獄中完成了他的「聖經」——《我的奮鬥》。其主旨是:一個種族的戰鬥
力,取決於它的純粹性。因此,必須排除外來的玷污。猶太種族由於它遍佈全世界,
必然是和平主義的和國際主義的。和平主義是十惡不赦的罪孽,因為它意味著生存
競爭中的種族投降。……假如日耳曼種族能夠及時聯合起來,它就是地球的主人。
……世界現在已轉向這樣一種偉大的激變了。而新的日耳曼國家,必須使我們的種
族時刻準備為地球上最後而又最偉大的決戰而戰鬥。
希特勒出獄後,立即恢復了他的國家社會主義黨的活動,並逐步奪得了該黨的
領導權。到1932年4 月的大選中,希特勒竟獲13418547票,僅次於興登堡的19359983
票。到1933年1 月30日,興登堡終於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不到一個月,希特勒就制
造了國會縱火案,鎮壓了德國共產黨。之後不久,又鎮壓了德國社會黨。並下令國
家社會主義黨是德國唯一的政黨。於是,法西斯的一黨制在德國確立了。
1936年3 月7 日,希特勒的軍隊突然進駐德法邊界的萊茵非軍事區。他開始邁
出了擴張主義步伐,以實施《我的奮鬥》中的偉大理想。1938年3 月12日,希特勒
的軍隊侵佔了奧地利。
之後,希特勒又威脅要奪取捷克斯洛伐克說德語的蘇台德區,這∼行動就像投
向蜘蛛網的石子,引起了多邊的振動。
9 月 15 日,英國首相張伯倫飛往德國,親自與希特勒會晤。
他瞭解到,除非立即讓出蘇台德區,否則德國決不會罷休。對此,張伯倫和法
國總理愛德華。達拉第表示屈服,並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必須聽命於德國元首。捷克
斯洛伐克領導人除投降外,別無他法。隨即張伯倫懇求希特勒、達拉第、墨索裡尼
和他會晤,尋求一個解決辦法。希特勒接受了這個建議,四位領導人於9 月29日在
慕尼黑會晤,並迅速擬定了一個支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方案。
奧地利被佔,捷克斯洛伐克被支解,令美國人十分憂憤。羅斯福這時首先想到
的是美國的老掉牙的「中立」傳統。他想廢除或者大加修正1937年的中立法。按照
總統的旨意,國務卿赫爾不斷與參院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基。皮特曼磋商,促其帶
頭廢除武器禁運條款,以免刺激希特勒走上戰爭道路。但是,皮特曼提醒他,廢除
武器禁運法案通不過。在形勢緊迫的情況下,總統和國務卿只好暫時放棄這種鬥爭,
而集中精力爭取建立更強大的國防法案。
就在總統和國務卿的國防法案未見頭緒之時,國際局勢突然惡化。1939年3 月
15日,希特勒派軍進入布拉格,取得了對捷克賸餘部分的控制,這位獨裁者玩世不
恭地違反了幾乎墨跡未乾的協定。希特勒背信棄義的行為迫使張伯倫放棄了綏靖政
策,立即開始同其他各國談判簽訂條約,保證那些被認為是德國將要進軍的國家—
—波蘭、羅馬尼亞、希臘與土耳其的獨立與領土完整。
對於希特勒的進兵,繼英國之後,華盛頓也表了態。3 月17日,代理國務卿薩
姆納。韋爾斯代表總統發言,譴責德國「肆無忌憚的不法行為」和「橫行霸道」。
同日,總統決定不承認捷克斯洛伐克的滅亡,並繼續與捷克斯洛伐克駐華盛頓公使
打交道。
除這次強硬的談話外,美國政府還採取甚至更強有力的行動——修正中立法。
為取得皮特曼參議員的支持,羅斯福和赫爾
接受了他在3 月20日提出的一個折衷方案。該案延長購運條款的期限,使之包
括武器、軍火及其他軍用原料在內的軍運工作擴大化。
總統還試圖以其全部威信作賭注徹底廢除武器禁運,但是沒有結果。5 月19日,
羅斯福特眾議院領袖召人白宮,並聲稱:廢除武器禁運可能防止戰爭,而且在戰爭
發生時,必然會減少軸心國勝利的機會。但遭到國會反對,國會認定的是「中立」。
接著,總統又將參議院領袖清人白宮,坦率討論歐洲局勢。除一人外,所有出席的
參議員都認為修訂中立法是不可能的,副總統加納對羅斯福說:「那麼,首腦,我
們就承認事實吧。你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者,如此而已。」
對此,羅斯福指責說,參議院將不得不負責拒絕採取行動以保護國家安全的責
任。
在美國總統與國會第二輪商討是否廢除「中立」政策之時,世界局勢變化幾近
讓人目不暇接。
巨變之一:英、法政府首腦拋棄綏靖政策,呼籲克裡姆林宮簽訂盟約,以遏制
納粹主義。蘇聯人要求的代價是:保證整個東歐和波羅的海沿岸諸國的安全,並承
認蘇聯的在某種情況下佔領從芬蘭到保加利亞這一廣大地帶的權利。
巨變之二:在張伯倫和達拉第談判而未正式同蘇聯簽約期間,斯大林和他的新
外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同時試探與德國簽訂協定的可能性。希特勒高興地作
出暫時讓步,以防止蘇聯與他西邊的敵手聯合。談判的結果是1939年8 月23日,在
莫斯科簽訂了納粹與蘇聯互不侵犯條約。公佈的條款僅僅是蘇聯與德國互不進攻對
方。秘密的條款則規定最後將調整東歐領土,由蘇聯併吞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
亞、波蘭東部以及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省,而德國則可以併吞立陶宛和波蘭西部。
對此,張伯
倫提出警告:如果德國進攻波蘭,英國將立即馳援。不過,他還是提出對波蘭
問題進行討論。希特勒對張伯倫的建議已不再理睬,在張伯倫發出警告沒幾天,希
特勒就派兵進入波蘭。兩天以後,英、法對德宣戰。
巨變之三:1939年11月與12月,為了保護蘇聯北部邊界,防止德國可能的攻擊,
蘇聯入侵芬蘭,使歐洲戰火全面燃燒起來。
巨變之四:美國雖然仍貫徹中立方案,但戰火卻向美國願望相反的方向發展,
到1940年4 月,希特勒揮軍進入丹麥與挪威;5 月10日,德國飛機與裝甲師猛擊比
利時、荷蘭與法國北部。
這些巨變使美國一片恐慌,大多數美國人更感到緊張。於是,總統於1939年9
月5 日發佈正式中立聲明,並實施中立法。
但他沒有像1914年威爾遜那樣,要求人民在思想上也像在行動上一樣保持不偏
不倚。這時的情況與那時不一樣了,因為在法國人得以在西線發起攻勢之前,德國
軍隊已侵入波蘭,而蘇聯人則聯合德國人吞併了波蘭。隨後數月,德國人積累進攻
力量,準備在西線發動攻勢,而英國人和法國人則按兵不動。當時的德國就像一頭
無人干涉的獅子。所以,除少數死硬的孤立主義分子外,全體美國人都認識到:一
個完全控制歐洲的德國,對於他們的和平與安全,將造成可怕威脅。特別是希特勒
征服了冰島和格陵蘭的母國丹麥後,他有可能嚴卡這兩個控制著美國通往英國的航
道的地方。以前似乎不可能的災難即將來臨。在納粹勢力的衝擊下,法國及其沮喪
的軍隊震顫著、潰散著;英國的遠征軍則被驅往敦刻爾克被迫實行幾乎不可能的撤
退。巨大的怒潮席捲美國公眾。在一片聲討聲中,美國雖早已掛起中立牌子,但軍
事備戰卻一刻也沒停止過。
丹麥被佔後不久,美國陸軍部舉行了一次「防衛檢驗日」演
習,聲稱這是根據1920年《國防法》制定的計劃的第二次綵排。
美軍能在幾天內組織起陸海空聯合軍事演習,主要應歸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從威爾遜時期起,美軍的整備工作就沒停止過;到羅斯福時,美國確信,在德國吞
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納粹德國成為了對歐美民主的最大威脅,日本將是美
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最大敵手,一場世界範圍的大戰即將來臨。因此,要早作準
備,打好基礎。
在羅斯福的多次呼籲下,美國國會於1933年和1938年兩次通過擴建海軍的《文
森法案》,共撥款20億美元,以建立一支足以對付德意日三國聯合艦隊的龐大海軍。
陸軍建設結束了威爾遜和哈定時期的陰萬人的左右徘徊局面,到1934年,參謀部已
把有名無實的陸軍現役和預備役部隊整編為22個師,其中包括正規軍和國民警衛隊,
並組成4 個野戰集團軍。在此基礎上,麥克阿瑟還希望利用國防經費建立一支擁有
40萬兵力的「緊急戰略部隊」,以便能夠應付真正危急的情況,特別是對日作戰。
後來麥克阿瑟的繼任者馬林。克雷完成了麥克阿瑟的目標。國會開始出錢為國民警
衛隊進行每週操練,並且立法規定,被調用的國民警衛隊部隊將不打破建制,要求
警衛隊軍官保留聯邦預備役職權,適應正規陸軍的標準,以此領取訓練津貼。
根據《國防法》,陸軍部助理部長辦公室組建了一個計劃參謀班子,對國家工
業能力和軍隊預計的戰時需求之間的關係進行估價。這個參謀班子又得到了新建的
學院——陸軍工業學院的幫助,該院的教職員和學員對各種工業數據進行具體的分
析,於1922年成立了陸海軍聯合軍火委員會,從軍種間的相互關係出發,對工業計
劃進行了研究。工業界和貿易社團十分認真地對待了陸軍部原始的研究報告,大約
1.4 萬名工業界的意見徵求者,其中許多是預備役軍官或第一次世界大戰動員時期
的老兵,對他們提供了信息和建議。經過認定陸軍部於1930年提出了第一份
正式的、包羅萬象的工業動員計劃,使之對戰時經濟甚至對戰時勞力徵集都提
供更為集中的指導。
當時,還建立了戰爭資源署,該署設一位主任,其權力實際上要比第一次世界
大戰時的軍事工業委員會大得多。陸軍和海軍的計劃制訂者和各公司的經理們都對
此設想表示支持。從1925年起,陸軍部大約耗資62億美元。在這些資金中,有8.54
億美元用於武器的採購和研究發展,以使部隊達到現代化,到1934年,陸軍部確定
了現代化的先後順序:坦克和炮兵機械化,野戰部隊摩托化,飛機,通信設備和新
式半自動步槍。3 年後,又將高射炮和目標定位設備擺在首位。
雖然陸軍沒有足夠的財力來按歐洲標準給野戰部隊換裝,但幾種武器已達到了
一流水平:60毫米和創毫米迫擊炮,105 毫米格彈炮和M -1 型加倫德式步槍。並
且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武器彈藥過剩,在耗盡那些過時的庫存之前很難再從國
會贏得用於現代化的資金這一狀況,陸軍選擇了保存人員力量的作法,力爭保留訓
練有素的士兵。這期間,軍界發生了兩起爭論:一是對現代化先後順序和未來新式
武器使用等的激烈爭論,人們認為,如果最可能的對手是墨西哥,2 個師的騎兵和
馬拉大炮要比部署在歐洲的全部坦克要有用得多。如果最可能的對手是日本來進攻
運河區或菲律賓,那麼海岸炮兵就比坦克或騎兵更為重要。為應付未來的各種情況,
美軍的正規陸軍和國民警衛隊當時都保持了種類齊全但裝備落後的部隊。
二是論證了裝甲部隊。認為坦克應支援步兵——戰鬥的決定因素——作戰,因
此坦克部隊只能參加到正規步兵之中進行訓練。美軍的坦克部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
戰的實戰中創建的,他們在戰後開闢了將火力和機動結合起來使用坦克的新途徑,
部隊將把坦克。機械化和摩托化的炮兵和步兵、偵察部隊,以及支援飛機結合在一
起。理論家們說:一旦通過敵軍陣地,裝甲部隊將對
敵軍指揮部和後勤部隊造成極大破壞,嚴重打擊敵軍士氣,迫使戰鬥部隊撤退
或瓦解,這樣就恢復了地面進攻作戰的決定性。
這些論證簡明易懂,但卻難於實踐。為此,陸軍部長德懷特。戴維斯觀看了一
支早期的英國裝甲兵部隊的演習後,授權參謀部組建一支類似的部隊。陸軍部絞盡
腦汁進行了研究,組建起兩支不同的裝甲兵部隊,並進行了演習。當時只有幾名熱
心的軍官認識到了裝甲部隊的巨大潛力,積極宣傳著裝甲部隊的意義。騎兵部隊的
訓練軍官對機械化十分歡迎,因為現代化武器已經表明了騎兵的局限性。根據法律,
騎兵部隊不能擁有坦克,因此,騎兵改革者們在1933-1937年間創立了一支試驗性
的機械化旅。
這支騎兵部隊以輕型坦克,或稱「戰鬥車輛」為核心,強調騎兵傳統的運動性
和突然襲擊,而不是強調機動火力——向騎兵機械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與此同時,
發明家沃爾特。克裡斯蒂也設計出了很有前途的中型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
陸軍在使坦克與野戰部隊配合使用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從1933年開始美國重新武裝海軍。艦隊被視為防衛體系中的第一道防線,並認
為海上防禦體系是抵抗外來侵擾的屏障,而不是進行進攻的工具。10年之後,美國
海軍已初具規模。於是羅斯福總統從讓海軍保持對日本的威懾,使其不敢在亞洲和
西太平洋輕舉妄動,並保護西半球不受外國武力侵犯的想法出發,大抓海軍建設。
當然,這些很大程度上與白宮新主人富蘭克林。羅斯福有關。
羅斯福與其堂叔西奧多。羅斯福一樣,都是在接近海洋、艦船和海軍社交界的
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儘管關於海軍重新武裝的動議要由國會,特別是卡爾。文森的
眾院海軍事務委員會來決定。但是,國會內的親海軍派至少可以仰仗這樣一位對海
軍富於同情心的總統。親海軍派的國會議員們的第一次試驗是根據1933年的《全國
產業復興法》進行的,它採取了謹慎的作法,嘗試給產業
增加自我調節的自由,以刺激經濟的復興。該法案的一項條款允許總統動用公
共工程基金來建造海軍艦艇,於是,羅斯福總統很快下達一項行政命令,將2.38億
美元用於建造軍艦。這個建造犯艘艦船的三年規劃包括2 艘航空母艦,4 艘巡洋艦,
加艘驅逐艦和一些小型艦隻。
在總統的促動下,立法委員會成員在1934年又提出了另一項艦船建造計劃。雖
然這項計劃未能在各方面都滿足海軍的要求,但《文森——特拉梅爾法案》授權海
軍在1942年以前使其實力達到了條約規定的標準。根據這一法案,海軍還可建造102
艘戰艦,使新批准的造艦總數達134 艘。這項計劃運行到1937年時,海軍已有3 艘
航空母艦和10艘巡洋艦,而41艘驅逐艦和15艘潛艇正在建造之中。
日本對中國入侵之後,對美國海軍軍備限制完全被取消,並把日本作為對象,
大力裝備海軍。國會重新研究了艦隊實力計劃,並再度實行建立「第一流海軍」的
政策。1938年《海軍法》第一次使艦隊規模突破了條約限制。這次耗資11億美元的
十年計劃規定的總噸位超出了條約限制的20%,而且批准新建造3 艘戰列艦、2 艘
航空母艦、9 艘巡洋艦、對艘驅逐艦和9 艘潛艇。另外,國會還批准海軍航空兵擁
有的飛機數量增至3000架,比現有的數量幾乎翻了一番。這項雄心勃勃的立法到1939
年,使海軍在與日本的實力對比中幾近持平:美國:戰列艦15艘;航空母艦5 艘;
巡洋艦36艘;驅逐艦104 艘;潛水艇56艘。
日本: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6 艘;巡洋艦對艘;驅逐艦122 艘;潛水艇62艘。
雖然這時美國海軍不能在遠離本土基地的海域作戰,而且現有的基地本身也都
無力支援日益增長的艦隊的需求,羅斯福也無力批准耗資2.38億美元的擴建或新建
26個基地,並將9 個基地
確定為具有「直接的戰略重要性」的基地的計劃,但已有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在空軍建設方面,羅斯福的興趣也很濃,在一次大戰後米切爾推動空軍建設的
建議熱了一陣後,羅斯福又把空軍建設推向第二個高潮。1938年秋季,慕尼黑危機
過後不久,羅斯福就召集軍事顧問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來研究空軍政策。像許多美
國人一樣,羅斯福相信海軍和空軍是解決國家軍事難題的最好手段。在會議結束時,
總統宣佈美國將撥款5 億美元使軍用飛機總數量增加1 萬架。這一計劃還將在未來
的某一時間內,創造出一個年產2.4 萬架飛機的航空工業。雖然懷疑論者們不禁回
想起1917年威爾遜使美國飛機「遮天蔽日」的浪漫想法,甚至連飛機的數量也令人
遺憾地如此相似。
在羅斯福總統堅持下,計劃開始執行了。陸軍部參謀部和陸軍航空兵計劃者們
奉總統的指示,及時擬訂了一份計劃,但這份計劃因強調「均衡發展」理論而使總
統不願接受。但總統部分地接受了計劃的建議,國會也於3 個月後通過了經羅斯福
壓縮後的要求,提供3 億美元,使航空兵飛機總數達5500架,其中3251架為新型飛
機。國會還批准航空兵飛行員的實力增加3000人。
正是這些基礎使美軍在歐洲戰火燒到家門時,能迅速組織起較高水平的軍事演
習。這不能說羅斯福「中立」是假的,而應該說羅斯福的政治遠見和才能是真的。
有了這些基礎,現在羅斯福在「中立」的聲明下,更是有所作為:——立即宣
布國家進入有限度的緊急狀態。
——成立「國聯委員會」,下設生產管理局和物資管理局,負責戰時生產以及
經濟工作。
——8 月27日,國會授權總統徵召國民警衛隊預備役人員服現役,這是美國歷
史上第一次實行強制性的和平時期兵役制
度。同年9 月16日,又頒布了《徵兵與訓練法案》。部隊也抓緊進行裝備更新。
——由陸海軍組成的聯合委員會提出了關於軍工生產總需求量的秘密報告,即
《勝利計劃》。1940年1 到8 月,先後三次共追加軍費78億美元,使1940年的國防
費用達133 億美元。又擬定 1941 年將軍費開支提高到500 億美元。
——同在野黨合作,減少國會阻力,羅斯福任命共和黨人史汀生和諾克斯分別
擔任陸軍部長和海軍部長,建立了兩黨聯合內閣。此外,政府還著手制定未來的作
戰計劃,包括進軍歐洲的「彩虹5 號」計劃。
羅斯福雖然做了這些準備,但美國還在繼續堅持它單方行動、中立和西半球安
全的一貫立場。甚至在軍隊重新武裝之際,也沒有對兩條戰線的戰爭作任何反應,
美國仍是「一個沉睡的巨人」。當德國和日本的擴張主義者有所圖謀,或英國和法
國政府決定在戰場上對入侵者作出軟弱的反應時,美國這支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
仍做著幻想不參戰的美夢。
踴躍購買他們的書籍,用實際行動來支持你欣賞的作者
上一章 下一章
熾天使書城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