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本章的題目在與玩耍有關的討論中已附帶論述過,現在抽出來作專題討論。 我們所知的孩子的本能願望是很模糊的,而教育和機遇把本能願望分成許多不同的系統。不論是生而有罪的舊式信念,還是盧梭的生而有德的信念,都與事實不一致。沒有引導的本能願望在倫理上是中性的,由於環境的影響,既可以變成善良也可以變成邪惡。事實上從冷靜的樂觀主義出發點來看,拋開病態的本能不算,許多人的本能一開始都能夠開發成好的本能,而在兒童早期,只要適當地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病態的本能就會很少。適當的教育使人有可能與本能一致地生活,但這種本能應是受過訓練和培養的,而不是粗野的不定形的衝動。技能最能開發本能:提供某些令人滿意的技能,而不是其他。教給人正當的技能,他就具有美德;而學會不正當的技能或根本不具有任何技能的人必將邪惡。 這些普通的討論特別適合獲得能力的願望。我們都喜歡實現某些事,但是就對能力的喜愛而言,我們並不在意我們所實現的事。廣義上說,成就越難獲得,我們就越感到快樂。人們喜歡用假蠅釣魚,因為那很困難,不願射擊正在孵卵的鳥,因為那很容易。我舉這兩個例子,是要說明人們在這類事情中,除了活動本身的快樂,並沒有別有用心的動機。不過相同的這個原則哪裡都適用。我喜歡算術直到我學會歐幾里得定理,又由喜歡歐幾里得到我學會解析幾何等等。孩子一開始以能走感到歡樂,然後是跑再往後是跳和攀高。我們很容易做到的事不再使我們有能力感,只要新近獲得的技能,或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能,才使我們為成功雀躍,這就是獲得能力的願望為什麼總是能適應所學的技能的原因。 建設與破壞同樣都能使能力的願望得到滿足,但是通常建設更困難一些,因此建設成就大的人能獲得更大的滿足。我不願意給建設和破壞下一個確切的學究式的定義。粗略地說,我認為,當我們增加我們感興趣的體系的潛在能量時,我們就是在建設;而我們減少它的潛在能量就是在破壞。或者用心理學術語,當我們產生預先設計的結構時,我們是在建設;而當我們釋放自然力來改變現存結構,卻對導致新的結構毫無興趣時,我們就在破壞。無論人們對這些定義怎麼看,在實踐中我們都知道哪種活動能看作建設,除非我們遇上某人在破壞時聲稱是為了重建,而我們又不好確定這是否確乎其事。 破壞較為容易,因而兒童的遊戲通常從破壞開始,到後來才過渡到建設。在沙地上拎著小桶的孩子喜歡讓大人堆沙布丁,然後用小鏟弄倒它。但是只要他自己能獨立堆沙布丁時,他做起來覺得極其開心,且不許別人把它弄倒了。孩子最初有幾塊磚頭時,他喜歡毀掉大一點孩子搭的城樓,但當他自己學會建造時,他就為他的成果感到異常的自豪,且不可容忍他的建造成果被毀壞成一堆廢墟。在孩子破壞和建設的兩個階段,使孩子喜愛這種遊戲的衝動剛好都是一樣的。但是新的技能改變了屬於同一衝動的活動。 許多美德最初產生於建設的樂趣。當孩子懇求你留下他的建築物且不要毀壞它時,你就很容易讓他明白不能毀壞他人的東西了。這樣你就能激發孩子對勞動成果的尊重,這是私人財產在社會上的唯一無害的來源。你也要激勵孩子的耐心、毅力和觀察力,沒有這些品質,他是不能把他的城樓建到他決意要達到的高度的。在和孩子玩時,你自己動手達到激起他動手的熱情後,只需講明該如何做,剩下的事就該他自己努力了。 如果孩子能進入花園,則很容易培養更精心的建設形式了。孩子在花園裡的第一個衝動是摘下每朵漂亮的花。通過禁止很容易阻擋這種行為,但對教育來說,僅有禁止是不夠的。如果想在孩子身上培養他對花園的珍惜,成人就不能隨意地摘花。成人珍惜花園是因為他們認識到恰人的花園需要付出勞動和心血。到了孩子三歲時,可以給他花園的一個角落,並鼓勵他種下花籽,當花兒盛開時,他覺得自己的花朵格外珍貴可愛,然後他就能體會到他媽媽的花也應愛護。 消除無頭腦的殘忍的最容易奏效的辦法,是激發孩子建設和成長的興趣。幾乎每個孩子只要到一定歲數,就想殺死蒼蠅和其它昆蟲,然後殺死較大點的動物,以至最後想殺人。在英國上層社會的普通家庭裡,打死鳥可以受到高度稱讚,而在戰場中殺敵人則是最崇高的效忠表白。這種態度與未受培養的本能是一致的,這種本能屬於沒有任何建設性技能的人,因而他們能力的願望不能找到良好的體現形式。他們會弄死野雞和欺壓佃戶。只要有機會,他們就向犀牛或德國人射擊。但是他們完全缺乏更善良有用的才能,因為他們的父母和老師認為足夠可以把他們培養成英國紳士。我不相信他們一生下來就比其他孩子笨,他們的不足完全是後天教育不當所致。如果在很小的時候,通過用愛心來觀察生命的發展,並引導他們感受生命的價值;如果培養他們建設性技能;如果使他們從心底認識到破壞一件用盡心血緩慢取得的成果,是多麼快速而容易——如果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他們早期道德培養的一部分,那麼他們就不會這樣隨心所欲地破壞他人所創造所管理的一切了。在這一方面,父母是他們以後生活的偉大教育家,並要充分喚起人的本能。但在富人身上就很少發生,因為他們要把孩子托付給僱用的專人照看。因此,我們不要坐等到這些人成了父母之後,才開始面對他們的破壞性傾向。 每個僱用未受教育的家庭女僕的作者都知道,禁止女僕不用他的手稿點火是件困難的事(公眾但願此事沒有可能)。同時代的作家即使有極嫉妒的對手,也不會想到做這種事,因為寫作的經歷使他明白手稿的價值。同樣,有了自己小花園的孩子絕不會踐踏他人的苗圃,而有了寵物的孩子能學會尊重動物的生命。付出心血哺育自己孩子的人大都會尊重人的生命。正是因我們為孩子辛苦操勞才激起強烈的父母的愛心,而那些逃避操勞的人,他們父母的本能或多或少有些發育不全,並且只剩下一點責任感了。但是,父母的建設衝動發展得越充分,他們就越有可能為自己孩子付出心血,因而注意這個方面的教育也是非常可取的。 我提到建設的時候,並非只抬物質建設,也指表演和合唱這類合作性的非物質建設。這些很受許多兒童和年輕人的喜愛,應得到鼓勵。即使純粹智力上的事也有可能存在建設或破壞的傾向。古典的教育幾乎全部是吹毛求疵的:孩子學會不出錯,而出了錯的人受到輕視。這容易產生一種冷漠的不出錯,在不出錯中創造性被權威所取代。正確的拉丁文是永遠不變的:就是維吉爾和西塞羅的拉丁文。真正的科學總是變化的,而有能耐的年輕人也許希望有助於這一過程的實現。因此,科學教育所激發的態度可能比學習毫無變化的語言的態度更有建設性。如果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無論在哪都別出錯,那麼教育就會導致智力上的不足。應該支持所有的青年男女用知識來做一些帶冒險意味的事。人們常常認為高等教育能傳授某種類似於@對頭腦有條理的組織者看來似乎毫無價值。這樣就導致組織者回到模型體,以便引起人們喜歡他認為好的東西。所有這一切都依次導致革命。 把社會制度想像成樹木的人有不同的政治觀點。壞的機器可以拆毀,並用另一部來取代。但如果一顆樹砍倒了,新樹長成和原來一樣的強度和粗細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機器或模子是其製造者可以選擇的,但樹木有它特殊的自然性,只能變成好的種型或壞的種型。適合生物的建設與適合機器的建設完全不同,生物建設有更加低級的職責,需要同情。由於這個原因,在給年輕人進行建設的教育時,他們不僅只建設磚塊和機器,而且更應該有機會練習植物和動物的建設。自牛頓時代以來,物理學在思想上佔統治地位,而自工業革命以來,物理學又在實踐中占支配地位,然後產生了社會機械化概念。生物進化論又介紹了一個新的思想,但是自然淘汰論卻給生物進化論投下了陰影,而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優生、人口控制和教育來把自然淘汰從人類事務中排除。樹木體的社會觀比模型體或機械體的社會現好一些,但仍有缺陷。我們必須依賴心理學來彌補不足,心理上的建設是新穎而特殊的建設,至今仍很少有人理解。它對於教育、政治和純人類事務的正確理論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人們沒有被錯誤的理論誤導,則心理建設應支配人們的想像。有些人害怕在人類事務上的建設,因為他們擔心成為機械式的建設,因而推崇無政府主義和「回歸自然。我將盡力用具體的事例,以便在本書上說明心理建設和機械建設是怎樣的不同。應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熟悉這種思想富於想像的一面,假使能辦到,我相信我們的政治將不再僵硬、尖刻和具有破壞性,而變得輕快且真正科學化,並以便利優秀男女的充分發展為目的。 賽女卑自私和財產 我現在來探討一個類似於恐懼的問題,在這個問題裡我們也要牽涉到一種強烈的、部分來自本能的和非常令人討厭的衝動。在所有這些事情中,我們得很小心,別挫傷孩子的天性。無視孩子的天性或幻想他的天性與眾不同,是沒有用的,我們應該接受提供給我們的未經培養的孩子天性,而不是試圖用僅僅適合某些與眾不同的天性的方法來處理。 自私木是最終的倫理概念,分析越多,概念就越模糊。但是在托兒所自私表現得很明確,所出現的問題很有必要來研究。如果由著孩子的性子,大孩子就會搶小孩子的玩具,還要求享有成人更多的關注,且總是要滿足自己的願望而木顧更小的孩子的失望感。人的自我就像氣體一樣,只要沒有外在壓力的約束,就會膨脹起來。在這方面,教育的目標就是讓外在壓力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習慣、觀念和同情心,而不是讓外在壓力成為黃打和懲罰。所需要的是公平的觀念,而不是自我犧牲的觀念。每個人在世界上佔一席之地就有一定的權利,維護自己應得的一切,不應該視為罪惡。在教人作出自我犧牲時,自我犧牲作為目標似乎從未完全實現過,但實際結果卻有些奏效。而在事實上,人們或者忘記自我犧牲的教導,或者只求公平卻沒有作出自我犧牲而感到內疚,或者實行荒謬至極的自我犧牲。在最後一種情形中,他們會對自己作出犧牲的人產生一種說不清的怨恨感,並可能心底裡要求以感激作為回報。無論怎樣,自我犧牲不能作為真正的教義,因為它不會是萬能的,以傳授錯誤的教義作為求取美德的方法最不可取,因為謬誤一旦認清,美德也就消失了。相反,公平卻是可以影響全體的。因此,公平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灌輸到孩子的思想和習慣中的概念。 給某一個孩子進行公平教育,即使並非不可能,也是很困難的。成人與小孩之間的權利和願望很不相同,因而他們不能對追求形成共識,且成人和孩子幾乎不直接競爭同一種樂趣。而且,成年人處在孩子服從他們意願的位置,就按自己的情況來判斷孩子,結果給孩子一個不公正的判決。當然,成人能制定明確的訓誡對孩子反覆灌輸這樣或那樣適合某種情況需要的舉止行為:母親清洗東西時不要干擾;父親忙碌時不要大嚷;客人來時不要影響他們的談論。對大人來說,這些要求很正確,但都是些令孩子費解的要求。當然如果待孩子親切,孩子也會願意服從,但他們心裡並不承認這個要求是合理的。要求孩子遵守這些規矩是正確的,因為他不能霸道,且應該明白他人的事他人的追求也是很重要的,儘管對孩子來說,那些事多麼奇怪。然而這類方法只能形成孩子外表的好舉止。真正的公平教育只能在有許多孩子的情況下才能實行。這就是孩子不能長期獨處的原因之一。木幸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應當盡力為孩子找個伴以獲得友情。如果沒有別的可能的辦法。即使要經常離開家也值得。獨處的孩子一定會是壓抑的或自私的——也許兩者都有。有良好舉止的獨生子更是哀婉動人的,而舉止惡劣的獨生子是令人討厭的。現在的小家庭中,這種情況比以前更加嚴重。這是提倡孩子上托兒所到幼兒園的根據之一,這點我將在以後章節詳細討論。現在我暫且假定一個家庭至少有兩個孩子,且年齡相差不遠,則他們的喜好大體相同。 如果對某種樂趣的競爭,∼次只能有一個孩子享有,如騎獨輪小車,則會發現孩子很容易理解公平。當然,他們的內在衝動是排除他人自己獨享這種快樂,但是,只要大人制定每人輪流享有的規則,則孩子們很快就克服了這種獨享的衝動,速度之快令人吃驚。我木相信公平心理是生來就有,但我驚訝它很快就產生了。當然必須是真正的公平,而不帶有隱秘的偏向。如果你特別厚愛某幾個孩子,你就要警覺一些,防止你的感情影響對孩子們的公平分配。自然,一視同仁、平等享有是公認的原則。 試圖以道德教育來處理公平要求,是沒有效果的。不要超越公平原則給孩子更多的東西,也不能指望孩子木公平地接受較少的東西。《費爾柴德的家庭》一書中有一章「心中隱秘的罪惡」裡,說明了避免不公平的方法。露營堅持說她已經做得很好了,而她媽媽說即使露蓄的舉止行為很正確,但她的思想是錯的,並引用「人心欺騙一切事物,是極端的邪惡」以耶利米書》,第17章第9節)。因此,費爾柴耳德夫人給她一個小本,讓她在她表面上做得很好時,記下她心底裡的、極端的邪惡」。早餐時,她父母給妹妹一根絲帶,給弟弟一個櫻桃,卻什麼也不給她。她在小本上寫她有一個非常邪惡的想法,即她父母弱愛她的弟弟妹妹超過了愛她。大人教育她,她自己也相信:應用道德紀律來處理這種思想。但道德紀律只能把這種邪惡的想法隱藏起來,在以後會產生一種心靈扭曲的結果。恰當的辦法是讓她說出自己的感受,父母或者也給她一個禮物,或者以她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解釋一時沒有現成的禮物給她,她只有等下一次了,這樣,父母就除了她「邪惡的想法」。真實和坦率能夠解決困難,而試圖以道德紀律來壓抑只能使「邪惡的想法」更加惡化。 與公平聯繫最緊的是所有權意識。這是件棘手的事,必須靈活機智地處理,而木能生硬地規定。事實上,有一些相衝突的問題很難理清條理。一方面,所有欲在以後會產生許多可怕的罪惡,害怕喪失珍貴物質所有權是政治上和經濟上相互殘殺的主要根源之一。男人和女人應盡可能以不受個人所有權的支配的方式來獲得幸福,也就是說,從事創造性活動而不是因循守舊的活動。基於這個原因,可知盡力培養孩子所有權意識是木明智的。然而,另一方面,在建立這個論點以前,還有許多充足的論據,忽視這點是非常危險的。首要的情況是孩子的所有權意識極為強烈,他剛一抓住他所看見(手眼井用)的東西,這種意識就有了。他抓住了什麼,什麼就是他的了,要是拿走了他會非常憤怒。我們仍說起所有權就是「握住」,而「保持」就是「握在手中」的意思。這些字眼表明所有權與攫取之間的自然聯繫。故「貪婪的」一詞也是如此。沒有任何玩具的孩子會盡自己的可能將撿到的木棍、碎磚或其它奇怪的小東西,視為自己的財產而珍藏起來。所有權的願望是根深蒂固的,挫傷這種願望就有危險。而且,所有權意識能培養細心並控制破壞性衝動。孩子有自己製作的東西對所有權特別有益,如果這點也木允許的話,那麼他建設的衝動也受到了阻止。 在論據如此相衝突的問題上,我們不能採取清晰果斷的政策,但是必須通過環境和孩子的天性引導到一定限度。不過,在實踐中調和這些對立物還是可以的。 對於玩具,有些應該是個人玩而有些就該是大家玩:比如說,搖木馬就當然是大家玩。這應該有個原則:共同用的玩具,一次只能一個人享用時,如果玩具太大或太昂貴不能買兩份,則必須平等地共同享有。另外,如果玩具給一個孩子玩更合適些(例如,由於年齡的不同),且這∼個孩子能享有更充分的樂趣,則玩具的所有權就屬於他。如果大一些的孩子學會了玩需要仔細操作的玩具,則不讓小一些的孩子拿或毀壞是公平的。但是,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個人擁有特別適合他自己年齡玩的玩具而得到補償。孩子兩歲以後,如果孩子木小心弄壞了玩具,不要馬上給他換上另一玩具,這種損失感應在孩子身上持續一段時間。不要讓孩子總是拒絕別的孩子來玩他自己的玩具。當孩子的玩具太多他玩不過來,如果別的孩子來玩那些閒置的玩具,則不允許孩子表示反對。當然應該排除特別容易弄壞的玩具,和玩具的主人已建設成大廈並引以自豪的玩具。如果可能的話,玩具大廈應當作為孩子智力的獎勵而保留下來,直到被遺忘。除了這些限制以外,不要讓孩子有佔著毛坑木拉屎的態度,也不許孩子肆意阻止別的孩子開心。在這方面,教孩子一點優雅的舉止並不困難,必要的嚴格是很值得的。不要讓孩子奪取別的孩子的東西,哪怕是他這麼做是在合法權利內。如果大孩子對小孩子不友好,就要以相同的不友好對待大孩子,並馬上解釋這麼做的理由。通過這些方法是不難建立起孩子間的友情,而友情是避免相互間不斷吵架和哭啼所必需的。有時候,對孩子有必要嚴肅一些,就相當於一個小小的懲罰。但絕無理由使孩子養成欺負弱者的習慣。 允許孩子有一些珍愛物,同時也要鼓勵他有把碎磚之類的東西當作玩具的習慣,玩具只在他玩時他才擁有專用權。蒙特梭利教具是孩子們共用的;但只要有孩子正在用,其他孩子就木能干涉。這能培養源出於工作中的有限租用權利意識,這種意識木會與以後的生活背道而馳。這種方法對很小的孩子幾乎還木適用,因為他們還沒有充分的建設性能力。但他們一旦掌握了這個技巧,他們就會對這個建設過程越來越感興趣。只要他們知道他們可以隨時用那些建設材料,也就不介意別的孩子也使用了,開始他木願與人共享的感受很快就因習慣而消除了。然而,孩子很大了,我想應該允許他擁有自己的書,這會激發他愛書和讀書的熱情。他擁有的書應盡可能是有益的書,如劉易斯·卡羅爾的書1和《坦勒沃德童話(TanglawoodTales)》,而不是單純拙劣的書籍。如果孩子想要,就應讓拙劣書成為他們共用的書。 廣泛適用的原則是:首先,不要讓孩子因沒有足夠的所有物而產生一種受挫感,這會使他戀財。第二,允許孩子擁有能鼓勵他積極活動的個人所有物,並教育他仔細保管,但前提是盡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引到不涉及個人財產的樂趣中去。當別的孩子希望用他的個人財產時,不允許他小氣或各嗇。不過,這方面的目標是引導孩子自願借出來,一旦強迫他,目的就達不到了。激勵一個快樂的孩子慷慨大方是不困難的,但對一個缺乏快樂的孩子來說,他當然會固守他獲得的一切而不放了。孩子獲得美德不是通過遭受痛苦,而是通過快樂和健康的方式。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