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英/(斯仁)
六、李蓮英跟錢「有仇」

    李蓮英的老娘升天了,在葬禮上,李蓮英拚命地大把花錢……旁人都看傻了,都以為李
蓮英天生就跟錢「有仇」似的,不扔出去不痛快……
    慶親王作了首席軍機,可以說是人心所向,朝中京中的局勢像往常一樣的穩定,但由於
閩浙總督許應劻貪污,朝臣下旨兩江總督張之洞審查,由原山西巡撫錫良繼許之任;廣西巡
撫王這春又不很稱職,由四川總督岑春暄替換了;兩廣總督德壽,雖無甚劣跡,但對朝廷似
有不恭,所以被調去管那有名無實的漕運……
    總算安置下來了,該升的升了,該降的降了,該調的也調了。過了年,就是光緒三十年
了,老佛爺七十歲了。年還沒過完,一幫大臣們就議論起慈禧太后的生日來。說來慈禧太后
也真夠倒霉的。五十歲是甲申年,正趕上中法戰爭,六十歲那年,又逢中日戰爭,想好好地
過個生日,也都沒那份心情。今年是甲辰年,千萬可別再有什麼亂子,也應該好好地給老太
後做做壽了。
    李蓮英也在想,老佛爺這麼多年,也真不容易,辦個萬壽大典,那是理所當然,況且,
如果辦了壽典,不論誰來祝壽,你少得了給我李某送禮?於是就對慈禧太后說:「老佛爺,
您老人過五十歲和六十歲生日,都讓洋人人給攪了,這七十大壽,可得熱鬧熱鬧。常言說得
好,『人生七十古來稀』,依奴才看,過了七十歲,就得年年作壽!」
    「哎——,我就沒有過整生日的命,只要不再又鬧出什麼戰亂來,我這生日辦不辦也沒
什麼要緊的了!」慈禧太后說得非常傷感。
    話雖這麼說,但是該準備的還是要準備,老佛爺也是古稀之年了。但這或許真是命,或
許是上帝喜歡和慈禧太后開玩笑,光緒三十年春天,日本和俄國在東三省打了起來。日本和
俄國打仗,為什麼要在中國的土地上打呢,這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為了各自的利益。這戰事
一起,清朝政府上下,人心惶惶,慈禧太后更是心煩意亂。於是,四月裡下了一道上諭,取
消了壽典。
    李蓮英見慈禧太后悶悶不樂,勸道:「這可能是老天爺的安排,要老佛爺到八十歲時再
好好地過一過呢?」
    「八十?到了那個歲數,我這老婆子會變成什麼樣子,我都不敢想。眼也花了,牙也掉
了,耳也聾了,整天顛三倒四,那樣活著有什麼意思呀!」
    「老佛爺一點都不顯老!而且身子骨也還硬朗!」李蓮英在給主子開心。
    「我老了倒是應該的,只是皇上,他一直都是那麼弱,也不知道這陣子怎麼樣了。蓮
英,明兒個你去看看皇上。」慈禧太后由她想到了光緒皇帝。
    「奴才前兒個聽皇上屋裡的人說,皇上的精神好像不如以前了。」
    「這群無用的御醫,全是庸醫,皇上的病再看也不見好,倒不如以前了!」慈禧太后憤
憤地說。
    「這幾個御醫的本事不成,服了他們的方子,根本就不管用。」
    「皇上如果這樣下去,那可怎麼辦?」她自然又把思想轉到皇嗣問題上。自從回鑾途中
廢了大阿哥溥雋,再就沒有立大阿哥,所以,皇嗣的位子一直空著。慈禧太后一直為此事犯
愁,自從醇王載灃娶了榮祿的女兒後,她就把希望完全寄托到了載灃夫婦身上,希望他們能
生個兒子。但載灃結婚都兩年了,這媳婦還是沒有喜。她能不著急嗎?
    「老佛爺,何不在外邊找幾位好大夫?」李蓮英小聲說。
    「如果這樣做,外頭沒準又會造出什麼謠言來!」慈禧太后有些顧慮。
    「是!不過老佛爺可以先問問軍機大臣們。」
    「嗯。」慈禧點了點頭,「先試試吧!」
    幾天後,慈禧太后單獨召見了慶親王奕劻,向他詢問了情況,讓他在外面為皇帝尋找治
病之良醫。就在她忙著給光緒皇帝尋找醫生的時候,榮壽公主給他帶來了一個可喜的消息:
「五弟媳婦有身子了」。這「五弟媳婦」,就是榮祿的女兒,載灃的妻子。
    載灃媳婦有了身孕,確實是一樁喜事,但是,慈禧心裡還是不踏實,直到來年,載灃喜
添貴子,慈禧太后心裡才真正的安定了下來。她為什麼就只想看載灃的兒子能做皇上,其他
人就不行呢?況且在其未出娘胎之前就對其抱有極大的希望呢?難道老佛爺真是聖人,有先
見之明?不會吧!其中的緣由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這個小孩子是榮祿的外孫。榮祿可以說
是慈禧的爪牙。從戊戌維新,到庚子之亂,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慈禧的活路,所以回鑾以
後,他一直都是首席軍機,直至其死。死後慈禧對他亦是連封帶賞,但還覺得體恤不夠,於
是,就用這個人事不知的小男孩做報償。當然,這樣也是為自己做太皇太后做舖墊。
    慈禧太后雖然年逾古稀,但是她精神還是得出奇地好,聽政,批閱奏折,忙個不休,似
乎很少有疲倦的時候。只有一件事使她感到非常麻煩,那就是消化不良。慈禧喜歡食用冷葷
食物,這些東西都是難以消化之物,日久天長,由消化不良引起痢疾,時有發作。有嚴重之
時,每日多達十多次。麻煩尚在其次,只是七十多歲的人,受不了這樣的折騰。看到老佛爺
如此光景,李蓮英一夥惶惶不可終日,找御醫醫治。可是,由於慈禧太后對膳食不很忌諱,
所以其疾醫了又犯,犯了又醫,似無止境。千思萬慮,李蓮英記起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爺爺曾
經得過一次痢疾,在鄉間求得一副藥方,一劑即愈,於是那藥方就被收藏起來,保存在家
中,所以李蓮英就回家去拿,試著給老佛爺用用。於是,向慈禧告了假,回家來拿。
    已是初冬,大街上除了幾個縮著脖子游蕩的地痞之外,就是颼颼的冷風。那風吹著白楊
樹上僅剩下的一片孤葉,翻過來,又翻過去。風從樹枝椏間穿過,發出「鳴——,鳴——」
的聲音。冬天來了。一匹高頭大馬,拉著一頂馱轎,從皇宮北門走了出來。馬好像也懼怕冬
天,在出宮門,迎著風的時候微微顫抖了一下。
    轎子裡面坐著的,是李蓮英。出於習慣,他坐在轎中,袖著手,縮著頭,瞇瞇眼睛,哼
著京戲調子,已經陶醉了。可是,他自己覺得今天似乎與往日有些不同,自己也說不上來,
但總覺得有點蹊蹺。
    馬拉著轎子往弓弦胡同飛跑,風刮著路邊白楊樹上的枯枝不時地掉下來一枝。這在冬天
的北京,也是極平常的事情,但李蓮英的轎子快到胡同口時,一枝很粗的樹枝被吹了下來,
恰恰砸在馬頭上,那馬一受驚,沒往胡同裡面拐,卻直著向前飛奔。那坐在車轅上的車伕怎
麼拽也拽不住,馬卻越跑越快,嚇得路上的行人趕緊閃到道邊。李蓮英從轎子裡探出了腦
袋,直罵那趕車的:「你他媽真蠢,連個車都趕不了!」
    「總管,是馬驚了!」說著那趕車的使勁拽馬的韁繩,誰知那韁繩卻斷了。這下更是沒
轍了,只能信馬由韁了。不知跑了多少時候,馬跑得慢了,再過一會停了下來。那趕車的趕
緊下車去整絲韁。李蓮英又探出了腦袋,看了看四周,說:
    「他媽的,這龜孫子跑到城外來了。」轉念想想,今天出門,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還
是別再出差錯,趕快回家,還要趕著天黑回宮呢,於是再沒有辱罵那趕車的,只說了聲:
「真他媽倒霉!快些往回趕!」
    回到胡同口,拐進了弓弦胡同,前面再走不遠,就是李宅了。這李宅是李蓮英在隨慈禧
回鑾後才建的。李蓮英剛入官時,和其他太監沒什麼兩樣,生活也挺苦,待發跡以後,有了
錢也蓋了房子,還以自己的名義,在外面開了許多店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皮匠舖。李蓮英
為人奸猾,但是還是蠻有孝心,發跡後,覺得父母生身、養育也確實不易,於是就在酒醋局
那塊買了一處地方,蓋了幾間房子,把老人接了來,也讓他們享享這總管兒子的清福。
    八國聯軍入北京以後,打劫燒殺,酒醋局那一處房子,經過戰火,就剩兩三間還能湊合
著住人,其他的則塌的塌,倒的倒。李蓮英從西安滿載而歸,看到家捨幾乎無存,便在弓弦
胡同又買了一處王爺府邸。這王爺府邸,確是個不錯的處所,其中有房有捨,還有園有林。
聽說這房子原主人是個王爺,過去在京城小有勢力,而且八旗子弟,多喜好唱戲,吃喝、
賭、嫖,這位王爺自然不能例外。但是,他有個習慣,不喜歡到青樓嫖妓,卻喜歡在家中獨
享其樂,所以就經常找一些名妓來享用。當時京中有一名妓,喚作揚玉翠,其本名門出身,
非但貌若天仙,而且棋琴書畫、詩詞歌賦,無一不精,在京中紅極一時。這王爺打心眼裡看
上這一青樓女子。就千方百計把她弄到府中來,欲以金屋藏之。卻引起了王爺夫人的妒忌之
心,恨得牙關直咬,便趁王爺不在之時,命家人把那艷妓活活打死。待王爺回府,發現玉翠
已死,好生心痛,抓住老婆便打,誰知出手重了點,其妻的頭撞在牆上,腦漿迸裂,猝然死
去。本來死個老婆對王爺來說也算不了什麼,但這老婆娘家有一丫頭,在她家姑娘未出嫁
前,曾救過她的命,這丫頭是個知恩圖報的角色,得知姑娘冤死王爺拳腳之下,便生報仇之
念。
    於是,以吊喪為借口,到了王府,掏出懷中之刀,刺殺了王爺。由於王爺少年夫妻,無
有子嗣,所以這所房子就沒了主人,由王爺的一個遠房侄子暫管。
    這侄之本是浪蕩慣了的浪子,沒有了錢花,就想著把這宅子給賣了。恰好李蓮英家捨被
毀,覓房甚切。一家缺錢,一家缺房,兩者一扳即合,這房子使買了下來。買下之後,李蓮
英再請了工匠,把庭院修葺了修葺,便變成了李宅。
    車轎到了李宅門前,李蓮英下了車,便低著頭往裡走,與此同時,從門裡出來的一個家
丁,與李蓮英撞了個滿懷,把李蓮英撞得倒退幾步,又被門檻絆了一下,摔了個四腳朝天。
    李蓮英氣呼呼地爬起來,照著那個家丁就是一個嘴巴,罵道:
    「沒長眼的東西,是你娘死了還是怎麼著,這個急?」
    「老爺,老太太不行了,想見你,讓小人到宮裡去找您,沒想到趕巧您回來了……」家
人有些委屈。
    「什麼……?」李蓮英吃了一驚,「老太太怎麼樣啦?」
    「老太太清早起來還好好的,到快吃中飯了,去上茅房,……跌了一跤,就,就不能說
話了,到請了先生來,號了脈,認了病,說是不會活過今天。這會兒老太太醒了,一聲一聲
喊您的名字。老爺們就讓小的到宮裡去請您……」
    家丁的話還沒說完,李蓮英已經跑著穿過了庭院,過了月門,上了台階。早有家人挑起
了門簾。他跑了進去,屋裡已是滿滿的一屋子人了。「娘——,娘——,」李蓮英帶著哭
腔,用的是大城方言,「娘,我是英泰!娘!」李蓮英原來的名字叫李英泰。
    「英泰,英——泰!」老太太的聲音很小,只有跪在她枕邊的李蓮英才聽得清楚,「英
——泰,娘——好——想——你——……」老太太的語沒有說完,便嚥氣了。她見到了兒子
李蓮英,在滿意中閉上了眼睛。
    「娘——」「奶奶——」哭聲、喊聲,響成了一片,在小小的屋子裡迴盪。李蓮英更是
撲到母親的屍體之上,泣不成聲。
    哭了一陣,大家先後止住,商量這個喪事該怎麼辦。李蓮英首先想到的是趕快回宮,向
慈禧太后稟明了,好回來辦喪。於是暫不參加商議,急急地從他母親枕邊的木頭盒子底部翻
出那張已經發黃的草紙,看了看,是藥方,揣進懷裡,回宮去了。
    「老佛爺!」李蓮英一見到慈禧太后,便跪在她面前嚎淘大哭。
    「這是怎麼啦?」慈禧太后從來沒有見過李蓮英這樣,「不會有人敢欺負你吧?有什麼
要緊的事,讓你這麼傷心?」
    「回老佛爺,奴才的母親,……今兒個後晌,去世了!」李蓮英含淚而答。
    「那你準備怎麼辦?」慈禧太后問。
    「奴才想向老佛爺告假,護母親回故裡。這也是先母生時之願!」
    「老家那邊的陵墓,還沒有修吧?」
    「沒有。」
    「那先在這兒找個地方把靈柩放著,在老家建墓,建好了墓再搬過去吧!這陣子我身子
不舒服,還真離不了你!但你是個孝子,這個知道。你還是先回去把喪事辦一辦。趕緊就回
來,等墓穴修好了,再好好地過。」慈禧太后邊想邊說。
    「奴才也是這樣想的,準備明年二月扶母柩回大城老家,三月舉辦葬禮。」
    「這樣很好。你在我身邊這麼多年,也沒有時間在你母親那裡行孝,這回這喪事,我給
你一帑(相當於四十八萬兩)銀子。先支用著,如果不夠,再到袁世凱那裡去要!」
    「謝老佛爺恩典!」李蓮英含著眼淚,向慈禧連磕幾個頭。
    「天也不早啦,你先回去辦喪事吧!這裡我讓別人來侍候!」
    「是!」李蓮英退了出來,到自己房裡收拾收拾,再跟兩個小太監吩咐侍候老佛爺,並
把那張發黃的紙交給他們,讓他們去配藥,給慈禧太后吃。自己便又坐了馱轎,匆匆地回家
去了。
    晚上,李蓮英回到家。他四弟李升泰和五弟李世泰在等著他呢,看到他回來了,便圍上
來,李升泰說:「二哥,到了宮裡,跟皇太后說了,皇太后都不賞點錢?」
    「賞了!」
    「多少?」李升泰和李世泰同時瞪大眼睛。
    「老佛爺說先給一帑,讓使著,不夠再找袁大人去要!」李蓮英有些得意。
    「二哥,那您看這事到底該咋辦?」那哥兒倆要李蓮英拿主意。
    「老佛爺這陣子身子不大好,我是不能離京的。你們倆先回去,跟鄉里、族裡商量商
量,把一切都籌辦籌辦,這邊由我照應!」
    「那葬期……」
    「你們先回去修陵,這冰天雪地的,葬期等過了年,天暖和了再說吧。」李蓮英表現得
很堅決。
    於是李升泰和李世泰回到了大城老家。李家子弟,聞知李母去世,無不放聲痛哭。痛哭
之後,便著手準備葬禮了。尋找工匠,擇日動工建墓,這是非常容易的事。其他事就不大好
辦了。一則需要人,一則需要物,但最關鍵的是要有錢,李家是不缺錢的。
    為了把葬禮辦得體面、圓滿,李氏兄弟找來了驀門村的鄉紳蔣積德,娘莊子的族長萬道
義、九官莊子的吳平貴……
    各村各族的頭頭腦腦、望門賢士,滿滿噹噹請了一屋子。
    「各位鄉親,」李升泰向大家拱了拱手,說話了,「家母不幸在京師去世,但她老人家
生前有囑,要回李家祖墳,所以我哥兒倆奉我二哥之命,籌治喪事,還請各位鼎力相助,多
多偏勞!」
    「幫助李兄葬母,理所應當,李兄不必客氣!」鄉紳們異口同聲地應道。
    「諸位,」李世泰發話了,「給李家辦事,不要怕花錢,這次家母喪事,就照著五十萬
兩銀子花。我二哥說了,只老佛爺就說給他四十八萬兩銀子讓辦這事!大家放開了,該多花
的,絕不能省著!」
    這席話把大伙給說蒙了,這些人,也都是鄉里的能人,可以說是見多識廣,什麼樣的場
面沒見過,什麼樣的奇事怪事沒經過,可是,這麼多銀子,確實是聽都沒聽過。一個個都聽
得嘴張得老大,發出一陣陣「噓」聲。平日裡,每家遇事,都是省著用,摳著花,能省一個
就省一個,有時真為難;這次倒好,一下就五十萬兩,這麼多錢,可怎麼花?這群沒見過大
世面的人心中茫然了。
    於是,大家就盡量放大自己的想象,設想著一個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喪葬場面。從家裡
到墳地,從孝子到鄉民,從靈堂到靈車……每一個小小的方面,都已投入了極大量的金錢,
這樣總該行了吧!經過半個月的籌劃,終於列出了個葬禮事務清單。遞給了李升泰和李世
泰,兩弟兄覺得還行,但李蓮英到底滿意不滿意呢,他們也不知道。那李蓮英可是見過大世
面的人。這事成與不成,還得李蓮英最後點頭。於是,李升泰就把蔣積德、吳平貴等人叫了
來,說:「這個單子我哥兒倆看了,覺得還行,但就是不知道我二哥滿不滿意,所以,我想
請你們幾個上趟京城,帶上這單子,讓我二哥瞧瞧,如果成,咱們就這麼辦,如果不成,聽
他指示。」
    「二老爺在宮裡是大總管,一定很忙的,我們去見他老人家又不方便,還是您自己走一
趟吧!」這幾個鄉紳推辭道。
    「家裡這一攤子事,我離不開身,就辛苦諸位了,你們也順便在京裡逛逛。」說著把跟
他一起回來的家人喊到身邊,說:
    「你和這幾位爺一起回京師去,侍候他們住到咱家,再著人到宮裡去找二老爺。」
    「是!」那家人應了一聲就出去收拾行裝去了。這幾位鄉紳,沒有辦法,也只得回家准
備。那李升泰卻說:「什麼也用不著準備,只回去和家裡人道個別,盤費支用,要多少拿多
少。」
    再說李蓮英,在他的兩個兄弟回籍之後,匆匆地收拾了一下,安置了母親的靈柩,就回
宮侍奉病中的慈禧太后去了。
    他家裡的那個藥方還真靈驗,給慈禧煎了兩劑,病就回了頭,慈禧高興得直誇藥好。這
天,李蓮英忙完了事,正在後宮休息,一個小太監來告訴他:「大總管,府上有人來叫您,
說是老家來幾個人,要見總管。」
    「老家的人,找我,有什麼事呀,是不是又求我老李辦什麼事?」李蓮英心裡揣摸,便
問:「沒說找我有什麼事?」「聽說是為了老太太的喪事來的!」
    「嗯!知道啦!」這下李蓮英放心了,這幾個人找他是商量母親的喪事的,不是找他辦
事的,便向慈禧太后告了假,坐了轎子,出了宮門,直奔弓弦胡同。
    到了家,下了轎,進了屋,四位鄉紳正在那等著呢,看到有人進來,再看來者的打扮和
容貌,便知一定是李蓮英了,於是齊刷刷地站了起來,衝著李蓮英一抱拳,同聲說道:「二
老爺,您回來了!」
    李蓮英急忙還了一禮,答道:「幾位鄉里,一路辛苦!這次到我這裡來,要多住幾日,
好久都沒有鄉親來了。」
    「二老爺,我等來京,是為了老太太的喪事來的,在這兒不能久留,還得回去辦事呢?
只是由於小地方人,沒見過大世面,對葬禮的各種安排,怕二老爺不稱心,先來跟二老爺
說,如果不夠體面,我們回去再辦!」
    李蓮英又向眾深施一禮,說:「諸位辛苦了,給我李蓮英辦事,我決不會虧待你們!這
喪事到底怎麼辦,你們先跟我說說!」
    「這是各項支出的清單,請二老爺過目。」蔣積德掏出了那個單子,遞了過來。李蓮英
接過單子,一條一項地看。看完了,抬起頭,向大家看看,又點了點頭,說,「照這樣安
排,還說得過去,不過,我總覺得這麼大一件事,就花五十萬兩銀子,少了點,所以想再加
進去五十萬兩,把這喪事辦理再體麵點,所以還望諸位回去跟升泰說,要把當前這種安排再
擴大一倍,辦得越排場越好!」
    幾位鄉紳早已目瞪口呆,還要加五十萬兩,這可往哪兒花呀?真是犯愁。但也不能頂撞
李蓮英,只得「喏」,「喏」而應。
    李蓮英也看出他們有點失態,便說:「辦這麼大一件事,花那麼點銀子,不算啥!家母
辛苦一世,貧苦慣了,為了我們這幫兒女,可是受累了,作兒女的,怎麼能知恩不報呢?諸
位說是不是?」
    「是,是!」
    「所以說,這次喪事,一定要辦得分外隆重,儀式要特別講究。要我看,這殯儀就按京
城裡的規矩,需要的儀仗、工匠,直接從京裡請得了。再就是酒席,招待客人,不論是誰,
都得用上等的酒菜,在大喪期間,能讓三鄉五裡的鄉親們都不動煙火,那才是我的心願呢!
凡是來吊唁的,不管他是誰,鄉紳也好,平頭百姓也好,佃農也好,乞丐也好,只要能來,
都要發給孝服,給他們飯吃。盡量多搭些席棚,白天呢,可以用來待客,晚上,可以讓他們
住宿。開靈期間,一定要讓李家的祖宗風光風光,要天天祭拜,而且從家門到墳場的路,要
早早舖平夯實,路邊的樹上,都要扎上白綢子,墳場上要搭三道,不,五道牌坊。……還有
別的,你們回去和升泰、世泰他們商量,越排場越好,不要怕花錢。」這幫鄉紳,真是給弄
迷糊了,不知道這李家哥兒幾個為什麼這樣花錢,好像跟錢有什麼仇。真是他媽的不一樣,
幾十年前,他李家算個啥呀,不就是因為出了個太監,這氣勢一下子就不一樣了。真是,怎
麼就沒想到讓自己的兒孫去做太監,光耀光耀門庭呢?
    李蓮英吩咐完了。幾個鄉紳都已銘記在心,便要起身告辭,即日返回,被李蓮英擋住
了,說:「你們幾位,也不常到京裡來,這次為了家母喪事,不辭車馬之勞,既然來了,就
得住上幾天,在這裡玩幾天再回去。」又對站在他身邊的李成武說:「一定要把這幾位叔叔
侍候好了,我宮裡事忙,這就回去了!」
    「是!」李成武應得非常幹脆。
    李蓮英回宮去了。幾位鄉紳在李成武的陪同下,在京城游玩了幾天後,乘車回大城去
了。回到大城,把見李蓮英的情況向李升泰和李世泰做了交待。接著便是準備,把原來的安
排又擴大一倍。
    到了光緒三十二年二月,葬禮的一切準備都完成了。李升泰派人通知了李蓮英,李蓮英
準備親自扶棺回鄉,就到慈禧太后這裡來辭行。見了慈禧,跪下道:「老佛爺,奴才的母親
去年冬天去世,因陵墓未修,寄葬京效,現陵墓已成,想親自在護送母靈回籍發葬,求老佛
爺恩准!」
    「你是個孝子,這我知道,護送母柩回籍,也是大事,你去吧!我給你兩個月時間,葬
了你母親,早些回來!」
    「謝老佛爺恩典!」李蓮英叩了頭,回弓弦胡同去了。回到家裡,安排運靈。他親自扶
靈柩到通州,裝上船,由李成武、李福德、李福康由水路護送,李蓮英則乘車先行回鄉。到
了李賈村家中,把各項安排遍覽一番,覺得還算滿意,遂安排靈車,準備接靈,但靈船即遲
遲未到。
    原來,李蓮英在北京雇了幾個押靈的人,這幾個人全是旗人,對李蓮英的猖狂很是看不
慣,想拖延運送時間。到了天津附近,起了風,而且很大,幾個押靈的便借大風之故,將船
上插著的李字大旗給拔掉了,扔到河裡。船上沒有了這旗子,就等於沒了通行證,到了大紅
橋一帶,給水上檢查署的嘍囉擋住了。當頭的一個對著他們高喊:「喂,干什麼的?停下?
媽的,停下!」因為是晚上,這幫嘍囉怕是土匪的船,不敢靠近,只一個勁地喊。
    那幾個旗人見喊,就停下了船。那嘍囉們看他們不像土匪,便壯著膽子跳上船來搜查。
李成武哥兒仨在船上睡得正香,被吵醒了,出來見一幫官兵在船上亂翻,開口便罵:「干什
麼?媽的,瞎了狗眼了,也沒看是誰家的船,竟敢亂搜!」
    「凡是在這塊水面行走的船,沒有爺爺不敢搜的,不敢扣的!怎麼著,不服氣,爺們沒
酒喝了,就不高興,不高興就要扣你小子的船!這是哪的船,黑更半夜,偷偷摸摸地幹嗎?
    扣下來!」那領頭的嘍囉趕橫的。
    「媽的,我讓你扣!」說著,李氏三兄弟便上來抓住那嘍囉便打。
    「想打架,早說呀!」一幫嘍囉一擁而上。李氏三兄弟被打得鼻青臉腫,給綁了起來,
船也扣押下來了。李蓮英左等右等,等不回靈船,急了,派人到天津漕司去問。漕司一查,
才發現這一幫嘍囉惹禍了,敲竹槓竟然敲到李大總管頭上來了,便把這幾個嘍囉抓了起來,
給李氏三兄弟松了綁,療了傷,派兵把李母靈柩押送回大城。靈棺先被請入李府莊園,在大
廳中設立靈堂。
    李母的靈堂設在大廳正中。靈前擺放著香案,香案上放著一尊大大的紫金香爐,其中香
煙整日不斷,繚繞似是仙氣。
    供桌上所擺的供品,干鮮水果,四季糕點,山珍海味,應有盡有,且每天早、中、晚三
番替換。大廳四壁,掛滿了王公大臣們送來的挽聯挽帳,長短不一,參差有致。院子的廊柱
和門窗,皆裹以白綢黑紗,大門上的金字匾額早已撤換了下來,掛上了「當大事」三個字。
大門、儀門、三門全部大開,從大門外就能看到肅穆的靈堂。院內院外所有的樹木、花草,
也都給扎上了白花,李府的孝男孝女,遠親近朋,個個都是頭戴白帽,身著白袍,腳上白布
蒙鞋。整個李府,除了李母的靈棺是棗紅色之外,全是白的。再看那口棺材,以棗紅大漆塗
色,上雕全漆花卉,前面是五福捧壽,後面是一簇蓮花,兩側四季花卉簇擁,棺蓋之上,皆
是彩繪的牡丹,甚是輝煌。
    每到夜晚,靈堂內外,燈籠齊明,亮如白晝,更有香煙繚繞。
    步入其中,如入仙境。
    李蓮英早從北京請來一大批喇嘛,李升泰手下的地方鄉紳們,也把周圍幾個縣的和尚、
道人全請了來,整天參禪誦經,超度李母的靈魂,做祭壇,做道場,走金橋,走銀橋,以各
種方式使李蓮英的母親順利地升入天堂。
    每天早晨,開靈之時,要鳴神槍,八桿火銃輪番鳴放,夾雜著鞭炮,近處的人震耳欲
聾,遠處聽去還以為又發生了什麼戰爭。李蓮英的母親生前非常喜歡看戲,可能是當時中國
文化的殘缺吧,看戲是當時中國婦女的普遍愛好。所以,李蓮英從京城裡請來了正宗的京
戲,戲台搭在陵園的門邊右側;李升泰派人從保定請來了河北梆子,安置在陵園門外左側,
兩台戲對著唱。由於李家出手大方,所以戲班更是買力氣唱,讓一些平時沒有機會去看正宗
戲班演出的人們過足了戲癮。另外還有三四伙唱著小調,敲著鑼鼓傢伙的小戲班,星佈於李
賈村的一些角落,為李家捧場。每天祭奠李母的人群和前來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此來彼
往。
    無論是請來唸經的,唱戲的,還是干雜事的,甚至前來看熱鬧的,都受到了李家的款
待。為招待來客而搭起的席棚就有兩排,長長的,中間形成了一條細長的胡同。胡同兩邊景
色一模一樣,桌椅板凳,一律齊備。白天,用以招待賓客,大擺筵宴;晚上,則供那些雇來
的雜工和無家可歸的乞丐們住。所以,李賈村不但衣著華貴的達官來來往往,而且衣衫襤褸
的乞丐更是成群結隊。
    招待賓客的酒席,那絕對是上等優等的。按照當時的規矩,大城流行的最高級別的宴席
叫「十三碗」,就是四邊,一邊一個涼碟,四個小碗,一邊一個,做酒席,隨吃隨添,供應
不斷,中間九個大碗,作飯菜,其中盛的全是整雞、整魚、整鴨。每天早、中、晚三頓,每
次開四十席,走了一批,又坐上了一批,批批相連,使三頓飯基本相連。那些整年見不到腥
渾的老白姓則是趁機大吃特吃,喜不自勝,而廚中的大師傅,則是苦不堪言,雖是冬天,卻
也是汗流滿面。李蓮英則極力表現出皇家的氣派,表現出自己的大方。只要能到他家來湊熱
鬧,也不管是聽戲的,還是看熱鬧的,一律入席。李蓮英揚言道:「我李某受浩蕩皇恩,應
當周濟四方。
    所以,凡是來者,都不要客氣,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拿就拿。」同時,李蓮英讓人
在李府大門外兩側埋了八口大缸,缸內滿滿噹噹,全放的是肉,四鄉五鄰,都可以隨時來
拿;酒更是處處皆是,隨喝隨拿,毫無限制。那些飽受饑餓折磨的人們,都跑到李府來拿李
蓮英賞賜的肉,更有一些嗜酒成癖的人,找來了罈子、罐子,從李家盛了酒,帶回家中,以
備日後再喝。
    每天,李家都要派出數十輛大車,到各地去購買物品,單單豬肉一項,就要用十多輛
車。買來的生豬,都先存著。沒處存放,便在李賈村外挖了一個能容得下三四百頭豬的大池
子,把買來的生豬放到裡面,隨用隨殺。起初,豬還是比較容易買到,後來不但豬價提了,
而且連大城鄰近的青縣、靜海、文安、任邱各縣都很難找到一頭出欄的豬。廚房裡的廚師,
有從北京請來的,有天津的,保定的,更多的是大城本地的名廚。紅案廚師二百多人,白案
廚師都不知道有多少。廚中所用物品,鍋、碗、瓢、盆,都是在天津買了,用船送到李府來
的。
    起初,事情並不是多麼熱鬧。剛開靈三四天,親朋好友,應該來的都來,可是,四鄉八
裡的鄉親們,對李家甚是忌憚,都不敢貿然來吃。所以,雖有鑼鼓樂隊,戲班小調,但門庭
卻是冷落,李府上下,基本上全是一白到底的孝男孝女,極其單調。李蓮英見此情景,指著
李升泰大罵:「你個混蛋,怎麼搞得,在家裡就這種人緣?擺好了宴席,請來了戲班,鄉親
們為什麼都不敢來看,不敢來吃?」
    李升泰啞口無言,但自己能有什麼辦法,無論是誰來,他也沒擋著,也沒說不讓誰吃
飯,但這鄉親們就是不來,他能有什麼辦法,難道要他一家一戶地去請!李蓮英又對幾個管
事的鄉紳說:「請幾位多留神,無論是誰,看熱鬧也好,討飯的也好,只要上李家門,一律
酒席款待。我有的是錢,花多少錢我不在乎,我要的是熱鬧,排場。看他們還不來給我捧
場!」
    幾個鄉紳說:「二老爺,這事你不能怪四爺,鄉親們都不敢來,主是因為您……」
    「胡址!他們不來,為什麼要怪我?我平時回鄉,不論對誰都以禮相待,他們憑什麼怕
我,憑什麼和我賭氣?」
    「二爺,您想想,三百匹對子馬,荷槍實彈,戒備森嚴,鄉親們都是沒見過大世面的
人,敢來嗎?」
    李蓮英一想,真是這樣,如夢方醒,一拍腦袋說:「撤!
    他媽的全撤了!看你們不來!」
    原來,李蓮英母親去世,北京大小官員,都借機向李蓮英送禮,獻殷勤。直隸總督袁世
凱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先派兒子袁克定送來四十萬兩銀子,然後又派來了三百匹對子
馬,作為護衛和儀仗。誰知道,用來顯示威風的對子馬卻嚇得鄉鄰們畏而遠之,使李府變得
更加蕭條。所以,李蓮英下令所有對子馬,撤到三十裡以外駐紮。退去了對子馬,來李府看
熱鬧的人果真多了起來。
    看熱鬧的人多了,李蓮英也就高興起來了,每天哼著京戲,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甜甜地
笑,或者到這邊瞧瞧,那邊看看,欣賞著自己用金錢換來的氣派。
    送葬封棺的日子終於到了。這一天,是大喪期間最氣派、最壯觀的一天。其送葬儀式極
為講究。
    按照鄉俗,先要為死者送路,也就是要朝著西天拜王母娘娘,求她老人家保佑李母的靈
魂順利到瑤池仙境。所有的孝男孝女,在李府大門之外,按照輩份順序,面西而跪,焚香三
拜上天。拜完了天,就該關葬了。
    送殯的隊伍,極其龐大。最前面,是一輛馬車,上面載著紙錢和麥麩,車上的人邊走邊
撒。這被稱為「買路錢」。車旁八桿神桅,邊走邊放。緊接著,後面是「導旗」,共十面,
由袁世凱派來的警衛扛著,中間夾著四十名身穿黑衣、腰挎匣槍的新軍,這是袁世凱專門從
保衛人員中抽出來給李蓮英助威風的。再接著是銅鑼十面,五人一排,排成兩列,邊走邊
敲。幡傘四十把,由執事扛著,五人一排,排成八列。再後面是六個彩亭彩轎,每頂都有八
個人抬著。再後面是由十五六歲的童男,手持兩把用柳枝糊上白紙做的雪柳,稱之為「雪柳
儀仗隊」。跟在儀仗隊後面的,是一大群和尚、道士、喇嘛和吹鼓手,後面緊跟著一乘轎
子,八人抬著,是李母的魂轎,裡面放著李母的魂牌。再下來才是親朋和孝子。
    再看路邊,兩邊全是一個挨著一個,放著用紙紮成的、糊成的紙工藝品。原來,李升泰
和李世泰從北京回來後,籌辦喪事,把大城縣所有做紙活的藝人全部都請了來,準備大喪的
紙活。上百的藝人,在兩三個月中,每日勞作不息,做出的工藝品以萬計。但李蓮英還不滿
意,又讓人從北京和天津請來一批能工巧匠,趕製紙活。做成的紙工藝品,竟把從李府大門
口,到墓地長達五六公里的道路兩旁全擺滿了。再看這些工藝品,有珍禽,有奇獸,有家
畜,有家禽,有生肖,有日常用品,有亭台樓閣,有丫環僕人,有奇花異卉……真是俱全,
應有盡有。把從李府大門到墓地的道路,裝飾得像一條彩龍。
    走在最後面的是靈車。靈車是從北京雇來的師傅扎制的,是用四輛車的□轆把槓木捆軋
在上面連接起來的,上面舖著木板,木板上再安裝上專門安放棺木的底座。棺木放在底座上
面,用紅緞繡花的大罩罩上。棺木前面擺著供桌,供有干鮮水果、糕點等,兩側有用紙糊成
的童男童女,各站在一朵盛開的蓮花之上,一只手舉著燈籠,另一只手拿著拂塵。靈車上,
棺之側,坐著死者的親近女眷。靈車由十多名年輕力壯的孝子和四五十名車伕輪換拉著。這
按當時的習俗叫「拉靈車」。
    整個送殯的隊伍,長達三裡多長。靈車走得很慢,其他的隊伍也緩緩前進。從李家到墳
地的道路,早雇人修過了,所以極其平整,靈車走得很平很穩。花了兩三個小時,終於走完
了這段路,到達了墳地。袁世凱的三百匹對子馬早已在墓地周圍放崗警戒了,個個胸前戴著
白花,手持火槍,肅然而立。
    儀仗隊分列到了墓內通道的兩側,孝男孝女們,分成了兩群,分別跪到了通道兩側,迎
候靈車。靈車慢慢地進入墓地,八支神槍連續鳴放,共二十四響,此後,又是震耳的鞭炮
聲。放完鞭炮,應該下葬了,於是奏起了哀樂,靈車便順著通道,被緩緩地送入墓室。孝男
孝女哭聲震天,向墓道口圍了過來,最後再看那棺木一眼。棺木被安放到了墓室中,便用三
合土掩埋,李母被埋到了九泉之下。早有人把道路兩邊的紙花、紙人等收了起來,運到墓
前,堆成了花山紙海,然後用火點燃。頓時,火光沖天,這諸多能工巧匠辛苦三月余的成
果,就這樣被付之一炬了。李蓮英的母親,帶著滿意和自豪,帶著貴婦人般的榮耀,到西天
去了,到瑤池仙境去找王母娘娘了,因為她的兒子已經花錢給她買通了通向天堂的路,所
以,她不必再到地獄中去找閻羅王了。
    埋葬完了,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整修墓地。這事早有人安排停當了,用不著李蓮英
操心,他便回到了李府,答謝親朋鄉鄰,好不謙恭。他的帳房先生給他報來了這次喪禮的花
銷:白銀一百二十方兩,小麥四百五十石,生豬二干頭,白布六千五百尺。李蓮英看著財
單,點點頭,笑了笑,說:
    「花的不算多,這事辦得還算節儉。」
    葬完了母親,按理李蓮英該回京城了,因為慈禧太后的身體一直不大好。但是,他卻不
緊不慢,呆在家裡不肯走,慈禧給他的假期早到了,他還是不提回京的事。他四弟李升泰很
是納悶,便問他:「二哥,咱娘的喪事辦完了,皇太后准你的假也到時候了,您什麼時候准
備回京師呀?」
    「怎麼,這家是你一個人的,想趕我走呀!我偏不走!」
    「不是誰想趕你走,咱家所有的東西全是您的,我只是怕你耽擱了時日,回去給皇太后
沒法交代!」李升泰覺得委屈。
    「老四,我想讓你先回去,順便到宮裡去通報一聲!」李蓮英神秘兮兮地說。
    「我?我到皇宮裡?我能幹什麼?」李升泰又有些迷惑。
    「不干啥,你只要找到管事的太監,跟他說,要他告訴老佛爺,就說我因母喪勞累,臥
床不起,不能進京!」
    「二哥,你這是什麼意思?」
    「沒什麼意思,我就想在家裡多呆幾天。」
    其實,李升泰怎麼能明白宮裡的事,又如何能懂得李蓮英的心思呢?李蓮英跟隨慈禧太
後這麼多年,得到的封賞不計其數,李蓮英覺得這次回籍葬母,是個討官的好機會,便先不
回宮,在家裝病,實施他的討官計劃。
    李蓮英病重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慈禧的耳中,慈禧聽後很是著急,急忙下詔令李蓮英回
京,再行治療。於是,李蓮英回到了北京,在弓弦胡同住了月余,進宮來見慈禧。
    「老佛爺,奴才真怕再見不到您!這幾個月奴才不在身邊侍候,老佛爺一向可好?」李
蓮英一見到慈禧太后,跪下便問道。
    「好!還好!可就是沒有你在身邊好!你的病怎麼樣了?」
    慈禧對李蓮英很關心。
    「謝老佛爺垂詢,托您老人家的福,好些了,但還沒有全好!」李蓮英裝出一副病態。
    「要不找御醫給你看看?」
    「謝老佛爺恩典!不用,現下這個醫生挺好的,認病認得可准了。只是,只是……」
    「你還有什麼要說?」
    「老佛爺,奴才跟您老人家這麼多年了,現在奴才也老啦,又是個病身子,想求老佛爺
賜奴才出宮!」「什麼?你想出去。蓮英啊,你跟了我這麼多年,最能體貼我的就是你呀!
如果你要出去了,那我這個老婆子可怎麼辦?就你出宮這幾個月,他們伏侍我,我就覺著不
舒服。好不容易盼著你回來了,卻不是回來給我做伴的,倒是向我辭行來了。」慈禧太后有
些激動。
    「老佛爺,奴才也想在您身邊侍候您,可是這身子骨不行呀!」
    「你先回去再看看,如果還治不好,就傳御醫去看。我不能離了你!」
    「奴才謝老佛爺恩典!」
    「你先回去再養幾天吧!」
    李蓮英心滿意足地回家去了。這邊慈禧太后可就嘀咕上了。當年安德海那麼好,卻被人
弄死了,後來得了李蓮英,這才舒舒坦坦地過了這麼多年,現在我老了,他卻要告病回家,
我這麼一大把年紀了,沒有個知心的人,那可怎麼過呢?不行,一定得留住他。怎麼才能留
住他呢?加官進爵,對,只有這樣才能留住他。但是李蓮英已經是三品了,這回要升,就得
一下子升到一品,可是這樣一來,全朝文武,會答應嗎?想了又想,最後想出了個「品級不
升,補服有別」的絕招。
    清朝的官員的官服,在前胸和後背都有一塊繡花的方布,這塊方布就叫「補子」或「背
胸」。把綴有這種補子的袍服,就稱為「補服」。其中的圖案,是按九品官制大小設置的,
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雁,五品繡白鷴,六品繡鴛鴦,七品繡
鸂□,八品繡鵪鶉,九品繡練雀。慈禧太后的想法是李蓮英的官階仍然不升,賜給他一品補
服全襲。
    不久,慈禧太后下旨,賜李蓮英一品補服全襲,滿朝文武,不知原因,詫異不解,但宦
是皇家的,補服也是皇家的,皇家想給誰,大臣們又能說些什麼呢?況且賜的是慈禧太后的
寵臣李蓮英。李蓮英得了一品補服全襲,當然心滿意足,又回到皇宮中侍候慈禧太后了。>>>
    ------------------
  中文東西網 整理
前後